【唐诗欣赏】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589
【字号】    
   标签: tags: ,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作者简介】

韦应物(公元737─约792),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唐代大历时期大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而著名,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有《韦苏州集》。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写作者思念山中修道的朋友,是历代诗人和诗评家高度赞扬的名篇。
全椒:在今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的一个县。
郡斋:作者作官居住的地方。
煮白石:道家有一种服食的方法:把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在锅里熬煮。《抱朴子》中也有修道人煮白石当粮的记载。

【全诗串讲】

今天,我的郡斋里特别地清冷。我忽然思念,山中的朋友道士。
他到山涧底下,砍荆条当柴烧。背着柴回家,就煮白石当粮吃。
我想拿一瓢酒,远走到山中去。风凉雨冷的夜里,给他些慰藉。
然而,空荡荡的山上堆满落叶。我到哪里,才能找到他的足迹?

【言外之意】

此诗乍看平淡无奇,毫无惊人之处。但仔细读来,颇有陶渊明风格。历来诗家评价很高,有说“一片神行”的,有说“化工笔”的,一致认为是韦诗中的名篇。苏东坡特爱此诗,刻意模仿尾联两句,但始终学不像。可见好诗全在心胸之不同,绝非才气和技巧所能左右。

至真的诗方能至美。真到让人没有诗的感觉,那才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陶渊明的风格。

此诗作者随口说来,毫不费力,便让人觉得自然可爱、情真意切。而才气纵横的苏东坡却使劲学也学不像,其差别就在一个“真”字。自己的心胸不在那种境界中,勉强去学,怎么也学不像。“真”于诗之可贵,于斯明矣!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来到水的源头时,不妨席地而坐,仰看白云出岫在蓝天漂浮,一片宁静祥和中,却蕴含了无限的变化,勃勃的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玄妙,那么自由,在清风白云间,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什么都有了。
  • 在唐代艺术中,小令词的清空,和水墨画的淡远,可说是互为辉映的双璧。而词人又兼画家的张志和,是结合了这两宗艺术的高手。这阙词通篇只有二十七个字,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幅江南水乡泽国的渔歌图。在整个天地间,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了,万物都各自消失了他们的边界,而成为浑然的整体,象是古代画的水墨晕染。
  •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说敬酒,后两句是祝词。金屈卮是一种古代名贵酒器,用它来敬酒,以示尊重。
  • 如果有人也因此而想起了自己永恒的家,则黄鹤楼也不枉自在江边独立千年了。人有回归的念头,那就是有希望的人。有希望的人心中也就没有那样多烦恼和忧愁了。
  • 这首诗的内涵,应是白居易晚年,人生百味尝尽后的体悟。“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纵使功成名就,也只是蜗牛角上的争夺;就算富贵百年,也只是石火光中的一闪。“蜗牛角上”和“石火光中”是何等的渺小短暂?但即使这样,在浮生若梦中的人们,还是苦苦地追求著名、利、情,成也担心,败也担心。然而相信天命、承认天理的人都知道,世上的富贵贫贱,各凭造化,荣禄平庸,早有安排。知晓真相的人,怎么还会为这种事烦恼呢?所以,不开口笑的才是痴人哪!
  • 秋天是诗人们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会触景伤情、悲秋滴泪。但作者却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让人体验到温暖的春情,使人意识到一片萧条中仍有勃勃生机。
  • 佛门是空门,空门驻空心。作者才入门一游,便凡尘如洗、俗念顿泯,心生喜悦,并与众僧喜悦一同融入那悠扬远播的钟磬声中,使得山寺、树木、花草全都弥漫在喜悦的音乐里。作者一游尚且如此,经年累月居住其间、每日打座修心的僧众,其心境又当如何?
  • 诗人贫病交加,但宁愿以书寄情、以琴抒愤、以酒浇愁,也不放弃“真”而去“窃”取官位。自古以来,好诗人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的声音,时刻关照着人民的疾苦、吟唱着历史的兴亡。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 海瑞一生无私为民,清廉至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为民请命,冒死进谏。正是这种敢触龙颜谏君王的凛然正气,使他千古留芳,许多后世文艺作品都描写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