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序

答案在风中

文/韩良露
font print 人气: 95
【字号】    
   标签: tags:

世界上有一种阅读的原型,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化身,这种阅读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因为它反映了人类内在最深沉的心灵探索,就是寻找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目的。

在我成长的青少年时期,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曾经是全世界不少年轻人手持一本的心灵圣经,后来我旅行世界各地时,也都发现在每个年代的年轻人群体中都会出现几本的“秘教书”(cult book),靠着年轻人的口耳相传成为畅销书,之后再成为经典。这些书因为都曾陪伴年轻人的心灵成长,教导他们如何面对世界,这些书最终的归属都不会像这世界上的许多书籍一般,落脚于书架的尘埃之中,随着时间被遗忘,这些心灵圣经永远在记忆的殿堂之中,祭放在独特的圣土之上。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旧金山时,经由柏克莱大学友人的介绍,读到了当年轰动全美国、畅销了百万册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作者丹.米尔曼(Dan Millman)是一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中,活灵活现地创造出三个让人一看就难忘的角色,一是代表作者本人,也同时代表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二是那位荒诞有趣、却时时句句真言、灵光涌现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昵称的苏格拉底,并视之为上师;第三位人物是古怪精灵的女友乔依,代表著作者失落了一半的灵魂伴侣。

阅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会产生很愉悦的经验,有一种有人正在为你加持气场的感受,内在的能量会变得很高昂,脑子会变得很清明,尤其当书中的加油站工人苏格拉底提出独特的反问时,读者会跟随着叙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开心智与心灵的神秘探索。

作者之所以会用加油站工人的职业与苏格拉底的外号来描绘他的心灵导师,自有其喻意,加油站工人是很平凡的工作,但会汽车加油,使其能跑却是非常重要的事,人人往往也知道该为车子加油,却会忘记自己的心灵如果不加油,也就不能跑了。许多人们的心灵都有如停在身体停车厂内忘了加油的报废车,但我们该如何为心灵加油呢?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书中,苏格拉底教导的方式不是告诉你该去做什么,苏格拉底不是一位给答案的上师,他帮助的方式是让学生察觉问题所在,然后懂得提出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十多岁的我,《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曾给予过我充满启示的生命风景,在很多年后,当身为心灵工坊董事的我被交付了一项功课,要为心灵工坊提出一本奇迹书,我自然想到了这本《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还有什么书比懂得认识自己更是生命的奇迹了?!

巧的是,当这本书还在翻译中时,我得知了这本书在出版25年后(1980年初版),在2005年拍成电影,将在2006年上映。我突然又感觉到风的吹动,如同美国民歌手Bob Dylan所唱,答案在风中飘动……风又吹回来了。

如今重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才发现这本书不只适合青年人读,更适合中年人读,青年人随风出征,中年人随风而立,老年人随风而逝。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之中,阅读此书自有不同的心境与领悟。答案在风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如威儿玛‧瓦历斯透过莎,较年轻的那个婆婆说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体知觉还要强大。”这句话,从原始洞窟到现代职场,在所有人类群聚型态里,都可轻易找到拥护者,也可轻易成为艰难处境时的救赎。
  • 两个老婆婆静静的坐了很久。最后莎开口了:“可是你们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再一次抛弃我们?”达古花了一些时间想要怎么回答,心想要是酋长在这里回答问题就好了,因为酋长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比他有经验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义何在?人间真理何在?这类“大哉问”的问题,正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处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无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车即将抵达终站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说《中间岁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临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轻医生照料着,这位医生心中怀着成为作家的秘密愿望。作家想要以治疗者与艺术家的身份为医生指点迷津,透露关于生命与世界的唯一真理:“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尽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们的怀疑就是我们的热情,而热情是我们的任务。”
  • 我第一次遇见马修,是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雪谦寺后方的小房间里,他正躬着背挤在电脑前。当时马修正指导着ㄧ群僧侣,努力的把经文打入电脑,这些传统的经文都是用手刻在长方形的木块上,然后再用刻好的木块印在纸页上;而现在这群僧侣正运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藏文字体,把经文一字一字的打入电脑中。
  • 自由的定义是做自己的主人。对许多人来说,这代表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意见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完成自己订定的人生目标。这种信念主要是从外在来定义自由,完全没有顾到内心中念头的独裁性。这种对自由的定义在西方世界很寻常,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根据冲动而行。这其实是蛮奇怪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反而成为念头的玩物,任由干扰心的念头来支配自己,我们像山头上的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
  • 我一直是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从其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乐趣,它让我拥有一个更为丰美的心灵和相当精彩的人生。而教书多年,我心中确实有很多的想法,尤其,在国文的教学上,如何提升他们的程度?
  • 一直是个好奇的人。

    有一个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队,队伍很长,直排到马路上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原来是个餐厅。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台风,对台湾人是耳熟能详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平生第一次写作文,而第一个作文题目就是“台风”,因为前几日正好有台风侵台。虽然那时字也认得不多,年纪小却也就不知害怕,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而且记得没有用注音符号)。

  •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于描述飓风的影响,不过对飓风的结构却一点概念也没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界才开始把飓风当成一个庞大的涡流系统或旋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