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型母亲

文/路易斯˙舒承霍弗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当我十五、十六岁时,我真的很想杀掉母亲,真的,我就是这么恨她。她从来不允许我有自己的想法,她总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控制我。”

说这段话的人,不是个奇装异服的光头党,也不是个充满攻击性的不良少年,而是个目前已63岁的退休公务员约翰纳斯(Johannes),一个权力型母亲的儿子,而他自己也有两个儿子(一个26岁,一个34岁)。

“权力”及“权力欲”
权力型母亲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她到底做了什么,会让自己的孩子对她产生这么强烈的恨意?权力型母亲喜欢决定所有的事,一切事情都要根据她的看法来做。而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充满“暴力”的,真的是充满暴力,就像字面上的意思一样,就是“暴力”。

“权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大师阿德勒在《化意志为力量Willen zur Macht》一书中,甚至把权力拿来当作是建构其人格学说——其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则和理论基础。这也是他和佛洛伊德最大的差异点,在佛洛伊德的理论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性欲——不过,这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

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无可避免的必须置身于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身为职员我们不得不然的必须接受了企业“由上到下”的职位划分和领导结构。其实,即便是从事休闲活动,只要我们不是单独一个人,是身处群体中,就会有人想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权力,虽然从事休闲活动的人大多是志同道合、社会背景差不多的人,但还是会出现一些“他说了算数”的人,这些人特别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想要别人接受他的看法,追随他的行为方式、生活风格等。

在伴侣关系中“权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由谁决定到哪里度假?是谁决定家中车子的厂牌?是谁决定壁纸的颜色?谁握有“主导权”?是谁在影响另一个人,甚至主宰、控制另一个人?

母亲是权力的中心点
母子关系当然也脱离不了权力问题。不仅脱离不了,甚至还是关键:母亲都会因为孩子对她的依赖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的独立程度,而身处于某种权力位置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母亲是权力的中心点。她拥有赏罚孩子的权力,无论是国家或社会都认同她有这样的权利,并赋予她这种权力。而且,由于她拥有比孩子更多的人生经验,由于她的角色特殊,她甚至拥有如专家般或权威般的权力。

“拥有权力”和“展现权力”就像是一双鞋的两只脚无法分开。一般而言,权力欲会以两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一种是追求可以获得权力的“媒介”,或可以获得权力的“身份地位”,或权力的“象征物”。

比方说追求金钱,因为金钱是可以让人获得权力的媒介——“付钱的是老大”。另外,像是担任某种机关或团体的无给职荣誉主席,同样也能让人获得权力——虽然赚不到钱却能赚到名声、威望。财富与地位所带来的这种权力,有时候也会表现在其他的需求上,当他这些需求被满足了,其权力欲也就同时被满足了,比方说他会希望自己被肯定、被认同或者被羡慕,例如性伴侣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绝色美女或大帅哥。

此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动机。亦即目的不在于拥有权力,而在于让别人感受到他的影响力,他的目的是要“推动”别人去做某件事,而这件事是,如果他不施压对方绝不会去做的。亦即,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展现权力,而不是要藉权力去获得什么其他的东西或达成什么其他的目的。

将权力加诸在孩子身上
但请千万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展现权力就一定是件坏事。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要有成果,或者说如果教育者懂得要负责任的话,通常都会在教育过程中适度的运用权力,因为唯有向对方展现权力,才有办法叫受教育者执行那些,若没有感受到这股压力,根本不会愿意去做的事。

但重点就在于,施展权力的人能不能在让自己的权力欲获得满足的同时,藉由其他品德,比方说责任感、自我控制,或同情心、爱心来有效的平衡对方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母亲手中握有一项对孩子而言非常有效的法宝,这项法宝能够让存在于母亲及孩子之间的权力关系获得平衡,它就是:母爱。

下面所要描述的权力型母亲,指的就是那些喜欢将权力加诸在孩子身上,却无法控制自己这方面的欲望,而且无法给予孩子充分母爱,也无法适度纾解孩子压力的母亲。

干预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类型母亲的典型特征是,她们并不只在重大决定上才对孩子展现权力。事实上她干预的事情大多是既平常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乍看之下这似乎很让人意外,但进一步探讨却会发现,这其实很合理。因为越是小事、越是无关紧要的事越容易彰显权力的存在,也越容易让对方清楚的感受到她所拥有的权力。

举例来说,一家公司的老板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决定要不要让公司上市,也可以决定公司要不要倒闭,或要不要把公司卖掉。但平常,员工并没有机会感受到他这方面的权力,只有在事态严重时或极端的情况下,比方说,已经要丢饭碗了,才会直接感受到老板的这些影响力。

平常员工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小事,比方说老板会规定他们要怎样穿衣服,规定他们怎么问候、应对,怎么填写各种表格等等琐事。但权力的表现本来就是在小事情上比大事情更加频繁,而且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权力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管。◇

摘自《以母爱为名》 天下杂志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万事起头难,作文的时候,更是如此。底下,我们用一段简单的口诀,帮大家归纳出“开头的七种方法”,并点出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 同意的原因有几个。首先,这一代的小孩生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很难了解祖父母辈是如何认真辛苦的过生活。将我那一代从小在贫穷日子中寻找出路的经验写下来,希望能帮助小朋友们打开视野,对人生百态有更多体会,也了解人生不会一直平顺,挫折难免会有。这样,当他们面对不顺遂的环境时,应该可以比较坦然处之吧!
  • 研究西瓜已经50年的陈文郁,吃过的西瓜据说已多达数千万颗,可能是全台湾,甚至是全世界吃过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经》,对于“六”这个数字备感亲切。翻开任何一本介绍《易经》的书,都可以看到六十四个卦象,每一个卦象都由六条横线(六爻)组成。横线有两种:中间没断开的是阳爻(—),中间断开的是阴爻(— —)。这样的阴阳二爻,组成了六十四卦,描绘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也写尽了人生处境的百态。
  • 西方哲学家无不重视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绪的当下反应或一厢情愿的意念,则人的行为难免陷于自相矛盾,并且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带来各种后遗症。因此,理性帮助我们记取人生的教训,并且在面对无法逃避的困境时,找到解脱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盘掌握,而始终有其奥秘难解之处,这时理性有所不足,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 在这篇短序中,我想对本书的性质作一扼要的说明。首先必须解释的是,为什么在一部讨论文化价值的论集中要特别把知识人放在与价值系统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实是很简单的。文化的价值虽然起源于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须经过系统的整理、提炼、阐明,然后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规范,反过来在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发生引导作用。这一整理、提炼和阐明的重大任务,就中国传统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担着的。
  •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变动的历史阶段,传统的价值系统受到了最严厉的挑战。这一百多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另一方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出现。但是价值系统所涉及的不仅是观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 张文和是个传奇人物。在台湾精神医学领域里,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宪教授之外,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活得如此丰富多采、充满曲折与惊喜的大半生。

  • 就在张文和医学院三年级那一年,北京医学院(以下依北京当地习惯,简称“北医”)附设精神病院,住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 母亲是外婆的养女,在我有记忆的岁月里,我的家庭过得非常的艰辛不顺遂,饱受生活困顿煎熬的母亲,常常向我们叙述着外婆对她种种不公平对待情事。讲到情绪激动处,我们常常是变成了她情绪宣泄的唯一出口。如今,那受苦的母亲已回归天家,而那受伤的孩童,正在学习的道路上迈开步伐,尝试着让那受伤的内在结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