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古风云人物

“大海洋之王”成吉思汗(下)

阿哲;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来如天坠,去如电逝

生长在草原上的蒙古男子,自小就接受骑马、摔跤和射箭这三项通称为“男儿三技”的训练。骑马是放牧、迁徙的需要;摔跤可强健体魄、提高格斗技能;射箭是狩猎、对抗外族侵犯时不可或缺的技能。蒙古人深信从小熟习“男儿三技”,长大后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成吉思汗根据游牧民族这个特点,发展出一系列的战术。其中最突出的是蒙古人马术精湛,每名士兵往往拥有二至三匹马,可以轮流骑乘,加上蒙古人饮食简便,因此蒙古骑兵有速度快,可长途奔袭的特点,令敌人措手不及。如成吉思汗派兵攻打金国时,骑兵在一昼夜间就行进了五百里。由此可见,蒙古骑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威力。

成吉思汗的大军之所以能百战百胜、所向披靡,除了他善用蒙古人骁勇善战的特点外,善于利用联盟、孤立敌人,从而将敌人逐一击破,也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计谋。如建国前,他就是透过不断与其他部族联盟,从而统一了蒙古高原;他消灭塔塔儿部时,也曾经与金朝结盟;攻打花剌子模时,他也企图与西夏结盟;他临终遗言也指示了联宋灭金的方略。这些都是他善用联盟取胜的证明。

各种宗教并存

为了达到“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统治目的,成吉思汗对各种宗教采取相容的态度。他统一蒙古前,各部族即有萨满教等信仰,随着势力不断的扩张,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传入蒙古。

他除了于重要场合参加萨满教法事之外,也曾邀请道教长老邱处机讲道。影响所及,他的继承者也经常参加景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仪式,且各大城市也陆续兴建佛寺、教堂和清真寺。

虽然他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但他在位时传统的萨满教仍占有重要的地位。直至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才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主流宗教。

不杀工匠

成吉思汗不仅对宗教采取宽容态度,也能广纳敌人的优点及引进敌人的技术。例如,攻打中原时,学会了许多制造先进武器的技术;西征花剌子模时,也不忘带各种工匠回蒙古,蒙古军也因而有了先进的攻城武器,并组织五百人的炮兵部队,大大提高了战斗能力。

因为他十分重视有技能的工匠,以致后来不杀工匠成为蒙古军的传统。各种工匠不断的涌入,使中原与西方种植、织造、武器等技术陆续引进蒙古。这些外来的技术,不仅使蒙古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也使农业和畜牧业有很大的提升。

兵民合一的千户制

成吉思汗进攻乃蛮部时,以千户制组编军队,使蒙古军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的武装力量。有了成功的前例,他立国后就全面推行千户制,并以十进制的方式,把蒙古各部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任命功臣为千户之首。随后,他又封“四杰”为万户,分区管辖各千户。

千户制的实行,不仅纠正以往部落组织松散的缺点,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也杜绝各部落贵族复辟的可能,有效保障大汗的统治地位。

唯才是用

成吉思汗在用人时,只重视个人的才能,不计较出身背景、部落族属,甚至能放下私人恩怨,任用敌对部族人才。如“四杰”的木华黎勒蔑、哲别等,就是来自敌对部族。

他也善于拢络人心,分配战利品时,有功的人都会得到厚赏;分封万户、千户时,也充分考虑到功臣的利益;他身边的护卫军,不仅享有各种特权,他还告诫子孙要尊重护卫军,不可任意颐指气使。

札撤大典

蒙古部落早期没有文字,凡事都是口耳相传或刻木为记。没有通行的文字,要治理广大的国家很困难,成吉思汗于是派人用维吾尔字母拼成蒙古国书,蒙古从此有了通行文字。有了文字以后,他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制度。

建国前,成吉思汗曾为军队制定《札撒》,作为战争中的军令,如战场上不得抢夺财物、战利品,也不得违反退却命令等。建国后,他成立司法部门,并根据《札撒》军令、社会习惯,及他治国、练兵、整理社会秩序等经验,以新的文字颁行《札撤大典》(即蒙古习惯法),蒙古从此有了以民主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制度。

《札撤大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广泛应用的成文法典,对于整顿蒙古社会秩序,巩固大汗的统治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评价不一

后代学者对成吉思汗有正负两面的评价。马可孛罗的《游记》对他赞赏有加;但多桑的《蒙古史》则大加批评;日本史学家箭内亘誉之为“名君英主”。

他不断发动征服战争,引起一些文人的批评。但蒙古大举西征、南侵,也有利于中西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融和,如中国的火药、纸币、驿站制度开始传入了西方;西方的药物、织造品、天文历法也输入了中国。

虽然正反评价两极化,然而他仍是蒙古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也是能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提并论的世界征服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被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 孙权那时才18岁,整日悲伤哭泣,无法处理朝政。谋士张昭对他说:“如今天下大乱,豺狼当道,只顾悲伤而不理国事,好比开着大门把强盗请进来,必将自取其祸。”孙权觉得他说得很对,从而擦干眼泪、换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视察军队,稳定了军民之心。
  • 孙权有用人之明,在危急存亡之秋,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他先后重用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为统师,都是拔擢得当。
  • 李自成把朱元璋的祖坟和他当和尚待过的“皇觉寺”放火烧掉,并杀死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此一举动,震撼朝廷上下,尤其明崇祯皇帝听到凤阳被毁,气得把凤阳巡抚处死。
  • 看那人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目如流星、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穿一身银盔银甲,使一条精刚银枪,左挑右刺,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此何人﹖常山赵子龙是也。──罗贯中《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述
  • 燕国大将乐毅曾经率领六国联军击溃强大的齐国,功盖天下,可是后来遭受诬陷,以致功败垂成。但他无怨无悔,对于误解他的燕惠王无生怨怼,此可谓战国群将的异数。
  • 当阳长板之战,刘备之军被几十万曹操精骑部队追击,在各部溃不成军的惨败中,赵云以寡敌众,不顾个人安危,救出幼主阿斗。他“怀抱幼主”,突破曹军重重包围,最终使其“得免于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云单骑救主”。
  • 纵观张良传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张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争议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拾履授书的故事了。领悟这个故事,就可以解开他一生的种种令人费解之谜。
  • 诸葛亮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生于山东,居于南阳的先贤在扮演了自己的历史角色之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后世善用兵者,甚或机敏聪慧者,大多被冠以“小诸葛”之美称。然而,人们的目光往往只专注于孔明先生的用兵如神和治国之能,却甚少有人提及先生堪为万世楷模之大义。
  •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奠基者。他曾击败金国、臣服西夏、消灭西辽,为日后建立大一统的元朝,结束中原五百多年割据,及确立中国辽阔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大举西征也冲破亚、欧的界限,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