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岭南风雅——“南园”诗韵

文/李亮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广州这个城市历来以千年商都示人,繁华背后的人文积淀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要解读广州千年风雅余韵,也许像品赏越王古井之水一般,让人畅饮甘露的同时,顿悟岭南文化的源泉。当你挤进喧闹繁华、享有“广州画廊”之美誉的文德路时,满街装璜精美、琳琅满目的字画和工艺品,足可让你眼花撩乱。可谁还会想到,千年前这里曾是蜚声岭南的“南园”旧地。有多少天潢贵胄在这里游乐,抚琴吟唱,铿锵悠长的“南音”绕梁犹存;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这里聚会,把盏临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南汉时期,这里原是一座古代帝王游玩的花园,元代和明代还是广州城内的一座著名园林。那时,南园属于广州的近郊,古树参天,幽雅恬静。有柳绿如茵,有鸟雀啼鸣,还有一条名为“玉带濠”的清澈溪水从它身边汩汩流过。当时南园范围比较大,包括东至聚贤坊,南至清水濠,相当宽阔的一片地区。据(《番禺县志》)的记载:南园“在番禺城南一里”、“在府城南二里”,它“后临清水濠”,聚贤坊“在咫尺是南园”,里面有“望春园”,“芳华苑”。据说它的北面还有“芳春园”,园里“桃花夹水二三里,东接汨汨之水(流水声,取其声作溪名),可以通舟,一名甘泉,苑有桥,曰流水,刘鋹(南汉王,在位十三年)常与女侍欢宴于其中。”(《粤中见闻》)

清末诗人丘逢甲来游南园,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玉带滞边万柳绿,跨河楼阁郁参差。”1913年教育部的《视察第七区学务总报告》一文中也这样称赞南园的园林布局之优美:“地面广阔,景致绝佳。亭阁楼台,间以溪桥,青林翠竹,围绕四周,入之性静神怡,有超然尘世之想。”可见南园这个地方,直至民国时期,也还是景色佳丽的名胜之处。

南园之有名,是因它的耀目的风雅余韵。明洪武(1368~1398)初,有十几位大名鼎鼎的青年才俊,在南园建了一座“抗风轩”(现房子已湮没),在这个环境幽静的书斋廊院里,他们决定在此结社。就这样岭南出现了第一个文人群落——“南园诗社”,他们欢聚一堂,诗酒酬唱,极一时之盛。他们的著作很有成就,当中的领袖人物——孙贲、王佐、黄哲、李德、赵介,被称为“南园前五子”“岭南前五生”。虽然被后人尊称为“先生”,其实南园诗社的诗人们年纪都不大,孙贲、王佐当时是十八九岁,赵介更是仅有十二三岁。

南园故地明初临珠江,在风景如画的南园里,他们留下了数不尽的诗歌。流传了600 多年的〈广州歌〉,就是孙贲的代表作:

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濠畔更繁华。
朱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
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
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
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
乱鸣鼍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
游冶留连望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
游人过处锦成阵,公子醉时花满堤。
扶留叶青蚬灰白,盆钉槟榔邀上客。
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茉莉天香国。
别来风气不堪论,寥落秋花对酒樽。
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淡黄昏。

孙贲有“岭南诗宗”之称,才华横溢。这首长诗书写的正是玉带濠一带的景观,笙歌夜宴,灯红酒绿,龙舟竞渡,是几可媲美南京秦淮河的繁华景象,还有粤人嗜食槟榔,盛产荔枝、枇杷、素馨、茉莉,以及风土人情,都跃然纸上。

王佐的诗作才思雄浑,体裁工整,和孙贲可谓是各有千秋。时人已有评价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着,孙不如王。”王佐曾在白云山麓蒲涧那里搭了个屋舍,读书休憩。并作有诗〈题蒲涧读书处〉:

编茅临巨壑,伐木憩幽岩。
摇琴初涉涧,投册静窥潭。
丽泽方求益,知人谐所耽。
灵芬遥可挹,渊物坐能探。
野褐听朝颂,霸猿闻夜谈。
董玮凉结蕙,管榻润霏岚。
予志在山水,宜从云外参。

赵介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博通六艺,虽星官卜医,佛经、黄老之书都莫不研究。赵介较为著名的一首诗名为〈听雨〉:

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
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
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
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

南园诗社的年轻诗人们,宣导捍卫诗骚传统,高扬汉魏遗风,诗歌创作并不追随中原的风气,自成一派,一扫元末明初中原诗歌创作的纤弱萎靡之风,展现雄直、现实主义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对其如是评价:“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时人赞他们是“远师汉魏,上追唐晋”,“开有明岭南风雅之先”(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与“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的诗歌实践,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南音”,蜚声海内。

南园里的喜乐岁月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就像所有的青春最终都要散场,白衣胜雪的诗人们终要远去。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用严刑酷法惩罚稍有触犯禁令的文化人。南园诗社的主要成员先后遭到意想不到的灾祸。结局最惨的是孙贲,先是受人牵累入狱,获释后又遭人诬陷,谪戍边关,最后竟因曾为大将军蓝玉题画而受株连,被朝廷处死,临刑时仰天长叹:“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已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其情景十分壮烈。

当时的广州诗坛,在南园诗社被摧残后,一度中衰。南园在这段时期“废为镇府花园 ”(《番禺县志》)。现在南园里旖旎的景致也早已无处可寻,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南园里的岁月,是“南园五先生”生命中最闪亮的一部分。

后来,南园里依旧是小桥流水、杨柳青青,可是少了那些风华绝代的少年,美丽的园林也不免落寞。

直到二百多年之后,它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等结成“粤山诗社”,聚抗风轩,重结“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后五子”,人称“南园后五先生”。明崇祯年间(1628~1644)又有陈子壮、黎美周等12位广东才子,重集南园,再结南园诗社,一反侈靡的社会风气,再振南粤诗坛,一时之盛,被称为“南园十二子”。这些人在清军南下时很多人都投笔从戎,投入了反抗清朝血腥屠杀的斗争中,成为南明王朝抗清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为清兵屠杀,称“南园后劫”。

明嘉靖年间南园处建有“三大忠祠”,供祀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祠堂额曰“臣范”。后人为了纪念“南园五子”,在他们早年相聚的“抗风轩”处建成“五先生祠”,后来“后五先生”也供奉其中。晚明,南园由陈子壮经营,入清后废为商肆。1887年张之洞在这里开“广雅书局”,刊刻书史经集。1911年,梁节庵等人于抗风轩重开“后南园诗社”。民国后南园成了书肆。1933年10月,辟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1949年后改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馆(古籍部)。

从元朝末年到明朝末年二百余年的时间,在南园有过多次诗人结社,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才高德明之士,可谓群贤云集,所以后人将南园旧址称之为“聚贤之地”,其附近之街道也就取名为“聚贤坊”,民国时期改名为“聚仁坊”,其北边则叫“聚贤北街”。

南园历经千年沧桑,尽管“南园颓废,遗址为民间占据殆尽。”(《番禺县志》卷四),尽管那时优雅风景、游览胜境已不存,但南园开创的岭南清劲质朴之文风以它的独特风姿而被堂之皇之的载入史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所住家院内就有六株木棉,约50以上年轮,木棉树干古拙挺拔,高可达数丈,树姿巍峨,直插云霄。木棉花大而美,每年早春,正值开花时节,推窗望去,古褐色的枝干上,一树树鲜艳的花朵,在金色的阳光下,宛似腾飞的火凤凰,十分壮观。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