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从程颢论“兴利与尚德”说开去

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王安石执政,商议更改法令,朝廷内外都认为不适宜,攻击得很厉害。

程颢奉旨到宰相办公室去参加讨论。王安石正恼恨谏官们,现在,他即以严厉的脸色对待程颢。

程颢缓缓地说:“讨论天下大事,不是一家子的私下议论,希望平心静气地听听意见。”王安石为之惭愧,这才改变了脸色。


程颢

自从王安石主政以来,程颢没有讲过一句涉及功利的话。他在职八九个月里,几次议论时政,最后一次,他说道:“聪明人做事,就像夏禹治水那样,让洪水从没有阻碍的地方流走;舍弃这种办法,而到险竣的地方去筑堤防水,说不上是聪明。自古以来,为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能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志士,阻拦和抹杀公众舆论,使卑贱的人欺侮高贵的人,邪恶的人侵犯正直的人呢!这正是使得侥幸有了一点小成绩,便放肆追求功利的臣子一天天受重用,崇尚道德的风气一步步被破坏,这种作为,绝对不会给朝廷带来福祉和好运!”(原句是:“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程颢讲完这些铿锵作响、掷地有声的话语之后,便请求辞去谏议官的职务。


王安石

王安石本来与他友好,到这时虽然意见不合,还敬重他的忠诚,不深责怪他,只让他出朝担任提点京西刑狱。程颢坚决推辞,便改任签书镇甯军判官。

司马光得知此事后,也立即上疏请求退职,他说:程颢无私正直,认为自己不如他。

※ ※ ※ ※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他曾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遭贬官,后来主要从事讲学活动。后世称明道先生。他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是非功过,且留待史家去讨论。但是程颢在这里指出的“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却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中国经济尚十分落后,经济建设无疑是当务之急。但是,在加强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另一面,却必须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社会肌体是否健全、健康;一个家庭的生活是否成功,绝不是钱这一个标准,所能衡量的。钱仅仅只是保障社会肌体健全、健康,家庭生活成功的手段之一,而道德,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水准的社会和国度中,人们才可能享受充分的关爱和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物质财富给人类创造的种种方便和舒适,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人类和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类自身的潜能,去追求和创造更高水准的社会。因此,倘若要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那就必须在注意“兴利”的同时,特别注重“尚德”。@*
(事据《宋史‧程颢传》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陈安世是京兆人,在权叔本家做雇工。他天性仁慈,从从来没杀过生,对人也老实诚恳。这年,他只有十三四岁。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纪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随同乡人作小贩生意,耒到洛阳。又曾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岁时,被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与汲桑等聚众起事。后投刘渊为大将,他能听从谏言,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并联合汉族军队,发展壮大了实力。319年自称赵王,建立了政权,史称后赵。
  • 《国语》是中国上古时代,一部“记言”的史书。我们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记言、记事的分工,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史书中的“言”,其实不能脱离“事”而独立,言、事合一,方为“史实”。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国的史官,然后有人把这些加以汇集、整编而成。
  • 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民共同意愿之所归,也就是说,上体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国强。所谓天不可违,民不可欺,爱民者必兴,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长治久安、国祚绵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 宋朝时有个尚书,名叫杨玢,他在退休之后,回到长安居住。他在长安的旧居土地,多为邻居侵占。他家的子弟们,想要到府里上诉,依靠杨玢的影响力,索回被邻居侵占的土地。子弟们把状纸写好以后,先交给杨玢审阅。
  • 济公住过的杭州净慈寺,曾经被大火烧过一场。提起这场火,还有一段故事呢。
  • 《国语》这本书中所记载的史实,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富於哲理的言论与思想,不仅在当时是为政者的箴规,而且在现代,仍有它不可磨灭的实质意义。下面这一则史实,记载了周朝大夫主张在上位者,不可与民争利,要让利于民,更不能擅专天下之利。极力反对垄断财富、独占利源的经济观点。
  • 中华大地上,经过一个个朝代的变迁、更换,演绎出他们的兴衰、灭亡,留下了五千年文明。其中可以通过观天象、识政局、察民风,能使人们看到一个朝代或政权的兴衰、灭亡的前兆,以史为鉴,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机会选择光明的出路,顺从天意,远离灾难。
  • 夏天时,鲁宣公在泗水深处下网捕鱼,鲁国大夫里革把渔网撕破扔了,说:“古时,大寒之后立春之时,土中蛰伏之虫萌动了,负责管理川泽的官员,才开始讲习并指导民众如何利用渔网、竹篓捕大鱼、捞大蛤,拿到寝庙中祭祀祖宗,然后行之于国中,以帮助宣发地下的旺盛阳气。
  • 我远房堂兄纪旭升说,村南过去有个狐女,媚过许多少年。所谓二姑娘,就是这个狐女。族人纪某,想活捉她,但没说出口,只是心有此念而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