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这栋大楼变化很大,从经营百货到电讯公司,而后变成汽车展示场和餐厅,唯一不变的是,大楼近四维路骑楼转角路口那一摊糖炒栗子的小贩,风雨无阻地守着这个据点。
三五同学会成立近20年,长年来往,彼此就有着兄弟一样的感情,一位同学老家在宜兰头城,他的母亲过逝了,同学相约,前往头城同学老家,参加他的母亲的告别式。
白天上班运动机会少,因此开始在晚餐过后,和内人一块在住家附近散步,把散步当成运动。以往较少晚上出门,因此在散步时,总有些新的发现。
这回和好友林君同搭一部车,由他引导,在众多急驶而过的车阵中,我们放慢车速行驶在路的边侧,可慢慢欣赏东北角的海岸美景。好友知道梗枋渔港附近有家好餐厅,虽然到达时是上午11点,未到一般用午餐时间,我们决定进去享用午餐。
中央研究院位处南港的山边,除了和研究学术有关的人员,平日很少人会前往。其实中央研究院内有不少地方值得去参观,历史文物陈列馆就是其中之一。
浪漫体验采摘无毒玫瑰 怀抱花香
玫瑰花的美丽与浪漫人见人爱,而且一般花店随时可以买到,但是想买到无农药残留的玫瑰花可就是件不容易的事。目前在台湾地区可以达到食用层级、而且大面积栽种的就在全省玫瑰花产量最大的埔里,当地12月底才开放的食用玫瑰生态园区,让许多参观的民众都怀抱着花香、满意而归。
公司附近有家饺子馆,由一对韩国华侨夫妇经营多年,有一段时间常在那儿吃午餐,因为日久彼此熟识,知道他们还是我大学校友,因此常以学长学弟称呼。
百货公司的一楼大多贩售化妆品,化妆品的销售占百货公司的营收很大的比率,每个摊位的贩售员,无不穿着打扮得十分美丽,服务态度也得讲究,必须维持笑脸讨人喜欢。
菁桐是铁路平溪线中的一个小站,可以搭火车前往,也可开车经石碇到访。本来是煤矿的产地,但不再挖煤之后,谋生不易,年轻人都迁移,菁桐这个小乡镇就没落了,这样沉寂了好一段时间,因为未曾再开发,因此保留当年的景象。
每到岁末,将这年度所画的水彩画挑出一张,把它做成贺年卡,寄送给国内外的客户、友人,也因此常常接到久未联络的朋友来电、感谢,相互问候。
内弟有回很紧张地到处找他的母亲,以为高龄的母亲走失了,一直到傍晚,才见到她迤迤然地走回家,原来她到市场内的手勾毛衣教室,勾打了一整天毛衣。她为她的内、外孙子、孙女分别勾打了围巾和毛衣,样式还挺摩登哩!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过去一年,前往宜兰大同乡寒溪村的不老部落,认识了一位新朋友WILANG,并在过去几年内,连续参观苗栗泰安乡象鼻部落,和为道、尤玛夫妇一同看着原住民染织教室从兴建到落成。
朋友在厦门设一家工厂,我们一伙去那儿为他祝贺。这回是经金门到厦门,比较方便。但大家都不是台商,因此改用进香团的名义走小三通,觉得很好玩;我们的进香团为福兴宫进香团。
在庙埕广场榕树下,享受陆续送到的菜肴,如肉丝炒面、蚵仔煎蛋、桂花鱼翅、干烧红条,加上一炉菜心排骨汤,十分爽口,尤其让自己夹杂在满场食客中,慵懒自在,没什么多余的客套,份外觉得轻松。
这家西餐厅是由经营其他事业有成的父母,为习厨艺多年的公子而开。担任主厨的年轻少主,从小喜欢作菜,在知名法乐琪西餐厅和日本东京的大仓大饭店的餐厅学得一手好厨艺。
内人突然建议周末到嘉义一游,我想,她之所以会有此建议,是因为我常常提到当年在嘉义公园旁军中电台当预备军官时候的点点滴滴吧!
30多年前,任职外商化学公司的堂哥,打算介绍我去外商工作,并请我吃鱿鱼羹。堂哥当时从事业务工作,常四处走动,对于各个角落好吃的地方十分熟悉。
在竹科上班的女儿假日回家,全家到一家江浙小馆聚餐,老板推荐我们红条(鱼名)清蒸,老板还特别地把要清蒸的鱼让我们瞧瞧,看来还是十分鲜亮,想必一定好吃。
好友陈老师的女儿是哈佛大学的建筑学硕士,条件好,因此要找的结婚伴侣相对难遇,如今终于要结婚了,我们为她感到高兴。
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台丽博士,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用摄影机记录台湾原住民文化的点点滴滴,对原住民的田野调查有很深入的观察和探讨。随着摄影器材的精进普及,不必再用传统笨重的八厘米摄影机做拍摄工具,也使得拍摄研究各个角落人民生活特色的影片纪录,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
从桂林路底堤防的水匣门向左走是往大稻埕的河滨公园,往右行是华江雁鸭公园。这回往雁鸭公园方向走去,觉得比河滨公园视野更加辽阔,主要是淡水河在这儿是和大汉溪、新店溪的交会。
生活上的方便性是居住在台湾的人最大的福气。除了24小时的便利超商、书店、小吃之外。医疗上的水准、普及和便利,也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提并论的。虽然如此,大部分的诊所医院周六、周日还是不看诊,因此在周末、周日有了病痛只能求助于医院急诊室了。
黄师傅收了两位学徒。从事男士理发的黄师傅,一直在寻找他的接班人,但愿意静下来一步一步学习的年轻人并不多。年轻人宁可去速食店打工,也不愿意整天从早站到晚,听人使唤。其中一位学徒还是新埔工专毕业,再就读二技电子工程系的高材生。
几年前,在地区社团中和一位长辈学习,举办一连串为期一年的“凝聚台湾的生命力”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在社团中,我们称呼这位前辈他的nickname(昵称)——BRAIN,是一位在台湾广告界、媒体界上具有一言九鼎份量的长者。
农场的主人是一位法裔加拿大人,大家都叫他皮尔。皮尔年轻时就来台湾求学,然后在高科技界发展,做到高阶主管后,毅然地改当成农夫。农场在台湾北海岸石门,我们一家人和皮尔的好友相约,一同来到这长满木麻黄的海边农场。已近70岁的皮尔精神奕奕地欢迎我们。我们在海边的步道上,欣赏落日和享受海风拂过的轻爽。之后,接受皮尔一家人为我们准备的有机蔬菜的晚宴。
我的外甥和外甥女有的在美国、有的在台湾的医学院学习成为医师。从他们一路走来的过程,知道成为一位医师,尤其成为一位专科医师,所接受的训练是不分昼夜、十分严格的。也因为严格的训练,练就一套让病人能够解脱病痛的功夫。
女儿要去竹科上班了,在竹科园区旁租了间套房,开始布置她平日工作回家休息的小天地。首先她在家中的储藏室内,寻找出她所需要的一些小东西,如碗、盘、水壶、水果刀等等,这些小东西都是放置多年而且是全新的,有的是出国时买回来,有的是股东会或百货公司周年庆的纪念品。趁此清仓,也节省购置费用,女儿懂得惜物,是她的优点吧!!
我们一行40人从苗栗深山的“象鼻部落”下山,往后龙海边前行,到达水尾村的小学休息。 上回来到水尾村是5、6年前的事了,当时受邀到一位社团好友的故乡,享受半日愉快的午后,这回我们前来打算重享昔日的好时光。
我们一行人搭乘五部九人座小巴士上山,从中山高速公路下三义交流道,在车亭休息站和林为道先生会合,跟随他的车子,向山上开去,经过河床,小心地在山路盘旋,最后终于来到大安溪上游的“象鼻部落”。
老家在板桥后站的红砖楼房,是先祖父所建,后来先祖父搬到台北市,由先父承接。先父过逝得早,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物。倒是先祖父在日据时代到台湾光复后几年的一本日清账,虽经几次搬家,尚留存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