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诗序》赏析

作者:明珠
《兰亭序》摹本。传世的历代摹本中,最传神的当属唐人冯承素的“神龙本”。(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2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王羲之的《兰亭诗序》也称为《兰亭序》、《兰亭集序》、《兰亭前序》、《兰亭禊帖》等名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贞观年间,唐太宗得到了王羲之《兰亭诗序》真本后,倍加珍视。并敕令冯承素、赵模等人钩摹数本,以赐近臣。《兰亭诗序》真本唐代以后就已经失传,而从唐代流传至今被公认最好的摹本为冯承素所作,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又称“神龙摹本”。(如图)卷前隔界有“唐摹兰亭”四字;引首处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晋唐心印”四字。《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了《兰亭诗序》的全文。

王羲之是唐太宗最推崇的书法家。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诏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人编修《晋书》,并在《晋书.王羲之传》中御撰了史论。唐太宗赞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大意:因此而详细察看、精心研习古今之名家翰墨,能达到尽善尽美程度的,只有王羲之一人啊!观摩他书法中一点一捺之精巧,裁制架构之奇妙,有若云烟之弥漫、珠露之凝结;其形状若断实连,如凤舞似龙盘;其笔势看似倾斜其实端正。令人反复欣赏而不觉得疲倦,览阅良久却无法看出王羲之的书法起源何处;让我心中仰慕而效仿的书法家,只此一人而已。其他的一些人,不值一提罢了。)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兰亭诗序》写作之缘由: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王羲之平素喜好道家的服药炼丹及修身养性,他不喜欢住在京师(建康),初次来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地的意向。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景色秀美、山水清幽,高人韵士多居住于此地,谢安还没当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皆以文章闻名于世,并在这建有住宅,他们都与王羲之有共同的志趣爱好。王羲之曾与同道好友几十人宴集于会稽山北的兰亭(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草,汉时设驿亭,故名),王羲之亲自为众人写的诗集作序言,并以此抒发自己的感慨,曰:

以下分段注释及翻译大概意思,《兰亭诗序》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脩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附注1]

大意:永和九年,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初三日,上巳节,大家在会稽山北的兰亭聚会,因为这一天人们有洗濯祓除宿垢的习俗。当地有名望的贤德之士无论老少,都聚集于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又有湍激而清澈的流水交相环绕左右,大家列坐于流水旁,以流觞曲水的方式饮酒,虽然没有音乐助兴,但是,喝一杯酒,咏一首诗,也足够大家畅快的表达出各自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大意:这一日,天色明朗,气候清和,柔柔的轻风,荡涤着心扉。抬头遥望宇宙之大,低头俯视人间物种之繁盛,这样纵目观览,敞开胸怀,全身心的沉浸在大自然的奥妙之中,多么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脩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附注2]

大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短暂的一生之中,有的因为抱负相同,能够在一室之中晤会切磋。有的却因为信仰理念之殊异,各自超脱于世俗之外(喻出家修道)。虽然不同的人对得失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有的人能保持静心不被名利所诱惑,有的人却动心了。那些容易被世俗中名利所诱惑的人,暂时得到一点好处,就沾沾自喜,却不知道他的寿命已经快要到了。即使有一天,他厌倦了他所得到的东西(指常人的名利情),可是事过境迁,(他真正失去的那一切也弥补不回来了)只能感慨而已。其实,人所喜欢执著的那些东西(包括人间美景),在另外空间里看来,低头及抬头的瞬间,(人类所执著的东西)都成了遗迹,有的人至今还不能有所感触或领悟。何况人的寿命都是天定的,终有走到尽头的一天。古人说,超脱生死的事情是件大事,岂不令人痛惜啊!(言外之意:做人的目的就是修炼,返本归真,从而超脱生死。可是有的人执著于常人的名利情,失去了修道的机缘,无法超脱生死,真是令人痛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附注3]

大意:每当看到前人发出感慨的缘由,与我的感慨如符契般吻合,未尝不对着前人的文章而哀伤悲叹,心里也不明白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执迷不悟(此处指的是上一段文字所表达的:有的人执著与常人的名利情而失去了修道的机缘。在这方面古人早就有和王羲之一样的提醒,但有的人还是不悟,不知道做人的目的是什么)。虽然也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有点荒诞,把长寿和短命等同也有些无稽,然而以后的人看待今天,不过也就像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样罢了,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兴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作有所感慨。

从以上对《兰亭诗序》的赏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那一番感慨,其实也是在写给现在社会的一些人看的。有的人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在常人社会中,迷失了本性,在名、利、情的诱惑下随波逐流,“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不止是王羲之觉得悲哀,笔者在赏读《兰亭诗序》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附注1] “永和”为晋穆帝司马聃年号,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癸丑年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中国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见《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古人称为“修禊”。据《后汉书.志第四.礼仪》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东晋时期,人们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此举称为“流觞曲水”。

[附注2]“俯仰一世”,低头与抬头之间,人的一生已经过去了。宇宙之大,奥妙无穷,比人更高级的生命,也就是人类所说的天上的神,他们所处的空间,时间的概念跟人类这个空间的时间概念完全不同。他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人类空间的一切,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在他们的俯仰之间,某个人的一生已经走完了。所以过去有一句话“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也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悟言”,悟,领悟、觉悟;悟又通晤。所以“悟言”指在学问上或在修佛修道上相互切磋。

“放浪形骸”,“放浪”即不受约束;“形骸”即人的躯体。人的躯体行为不受古代道德礼仪的约束,指的是那些避世独修的道人,他们脱俗于世俗之外,在深山老林里或山洞里独修。

[附注3]契,指的是符契或符节;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一契”,谓符契相合为一;本文借指全部吻合。“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学说中提到的。@*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音:系)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天赐连甍尽解颐,慈辉玉殿伫雍熙。
    万方德化开疆域,千载风流到礼仪。
    穆穆圆丘馨飨帝,乾乾睿相境希夷。
    中华铲灭红魔日,盼见古都全盛时。
  • 不爱江南五月花
    只缘邪气玷芳华
    行看三尺倚天剑
    斩灭红魔净我家
  • 恰似芙蕖含露绽
    天香浓郁寰中散
    引领流风归至善
    云韶伴
    长空万里清晖璨

    宝袜纤腰翩旋转
    雄姿掣电儿郎健
    探海翻身原地串
    勤历练
    洪扬神韵奇功建

  • 王维的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先声夺人,人未至而声先到。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捕捉场景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经历两年多的战乱,京都失而复得,朝廷百官能够与各国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宫朝觐天子……
  • 这神奇的诗篇,可说是一首预言诗。告诉人们当社会出现某种现象时,该如何应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