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由《群羊暮归图》说起

作者:庄敬
font print 人气: 77
【字号】    
   标签: tags: , ,

古代有一位画家,教众多的学生作画。这天,他要试试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出了一个画题,叫做《群羊暮归图》,要求在一尺见方的纸幅中,把羊画得越多越好。不少学生都在画幅中展开了比赛:乙见甲画的是一百只羊,自己就画一百一十只,丙又画了一百二十只。结果,他们都画出了许多只羊,画面臃肿,缺乏含蓄蕴藉的情致。老师都不满意。

独有一个学生,他画了一座山,山前露出一个羊头,山后露出一个羊尾,再加上一缕暮色中的炊烟。老师对此十分赞赏。

别的同学们不服,说他的羊画得太少,不切题意。

这个学生解释道:“拙稿,羊群皆自山后走过。前羊一头,后羊一尾,中间足有百、千只羊可容。怎么不是‘群羊’暮归图呢?”大家一听,恍然醒悟,赞不绝口。

这个学生的绘画,妙就妙在他只画了“前羊一头,后羊一尾”,二者相加,仅此一羊,却代表了百、千只羊。这种“以一当十”、“以少寓多”的表现手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在,有些短篇小说(其他散文亦如此),也好像一幅不大高明的《群羊暮归图》:群羊满纸,臃肿驳杂,不够精粹。这类作品,在选材上,往往“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大肆堆砌,尽力罗列,把一些本来不连贯的事件,硬要排列起来,集于一人之身。人物做的事情不少,但却像皮影儿晃来晃去,看不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脾气秉赋。

在人物安排上,“群雄竟驰”,却又穿梭而过,跑龙套的人物过多,有的角色该减的不减,也属“人浮于事”。

在语言叙述上,平淡冗长,一个意思两句话便可说清的,偏要写上一大溜儿。

这样,短篇小说就不短了,成了“长而空”。

短篇小说怎样才能写得精粹些?《群羊暮归图》的故事,启发了我们:

首先,在思想上,要除掉“以多取胜”、“以长为优”的错误认识。羊画得再多,并不一定就是好画。觅得一个巧妙的艺术构思,做到“以少胜多”,才真是文章妙手。

其次,在表达上,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留有余地,启人想像。”重点处,用墨如泼,大书特书,写深写透。过场处,惜墨如金,虚晃一枪,一带而过。好钢用在刀刃上,绝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主次不分,不留余地,那就像:群羊满纸,到处是毛,使人有蹩脚之感,却没有激发想像之趣。

最后,还要“删却芜杂显奇葩,勇于割爱存精华。”删减的结果,往往能“汰沙出金”、“去粗取精”、“精华毕现”。一位诗人说得好:“艺术就是三行删去两行。”

这样,短篇小说(其他散文亦如此)就可以写得精粹了。@*#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过,无论如何,读书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鉴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还有继承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读书明理的作用。
  • 画鹰岂能似木鸡, 静态写真亦何奇? 须知丹青可贵处,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韵悠扬的笙箫声里,间或传出战鼓的隆隆;清雅温柔的琴瑟音中,时而传来洪钟的嗡嗡!——噫!这就是“笙箫夹鼓,琴瑟间钟”。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多么需要有这种相反相成的胜境啊!
  • 歌德很欣赏德国画家鲁斯的动物画。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鲁斯的版画册,里面画的是各种各样的羊。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现出不同的姿态:那含情的面孔,那卷曲的羊毛,都画得维妙维肖,逼真动人。
  • 写好文章,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分析,那是绝对不行的。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一首这样说:
  • 蛙鸣的特点是多而无益,多而不当;鸡唱的特点是少而有益,少而精当。鸡唱与蛙鸣比较起来,堪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我们从事文艺创作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力更强一些,蕴藏量更多一些。
  • 所谓衬托,实质上就是一种间接描写。如欲写甲,并不从甲的本身着笔,或者说不单纯地从甲的本身着笔,而从乙或丙那一边绘形绘声,恣意尽力,使人透过乙或丙,间接地却又是更深刻地去认识甲。
  • 艺术欣赏中,确实常常有这种情形:你说得“少而精”,读者却联想得“多而深”,你越说得“钜细无遗”,读者却越感到“厌烦无味”。
  •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平生最擅画竹。他在六十岁以“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进六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 ”
  • 文艺创作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劳动,需要的是认真而严谨的态度。不细心地调查研究,“想当然”的率意之笔,往往会产生谬误,闹出笑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