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案头山水  帝王的御品国礼

作者:沉静
清代剔红砚屏、剔红小圆盒以及如意等。拍摄于亚洲文明博物馆。(拍摄和提供/沉静)
font print 人气: 8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你见过以雕红漆的方式呈现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吗?那是18世纪中期──乾隆时代的一件剔红漆器,安静地陈列在亚洲文明博物馆中,不知当年是哪位达官贵人的书斋砚屏。

始于宋代

除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古人还有水盂、笔架、笔筒、笔洗、镇纸、印章、墨匣、砚屏等文具。宋代始有砚屏[1],相传还是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发明的呢!用来遮尘挡风,防止研磨的墨汁干涸;还能避免墨汁折射的日光、烛光晃眼,也可镌刻座右铭励志或警诫……后来这个案头“小屏风”的装饰观赏价值远超了功能性作用。

砚屏多取材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材质与雕刻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砚屏是文人雅士的案头山水,意悠静远的好风景,与其审美情趣、精神向往契合呼应,携琴访友、竹林七贤、赤壁怀古、兰亭雅集、踏雪寻梅都是经久不衰的诗情画意。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觉得宝钗“雪洞”般的闺房太冷肃空旷,就吩咐鸳鸯把石头盆景儿、纱照屏、墨烟冻石鼎拿来摆在案上,“包管又大方又素净”。纱照屏是砚屏的一种,具体什么图样,曹雪芹没写。我来想像一下:紫檀木的边框底座,椭圆形的双面绣屏芯,晨曦中含羞带露的淡雅花卉,不远处是一双翩然飞舞的蝴蝶,大面积的留白,简约而隽永……纱照屏增添了温馨又灵动的少女气息。

成本高 价格贵

剔红又名“雕红漆”,就是要在器物胎体表面层层髹涂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堆积至合适厚度,待底漆半干时描绘画稿,再用刻刀“剔”掉部分红漆,形成图案,彻底干燥后再打磨成器,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耗时,需要高超的技艺、无比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完成。

而生漆的采集又相当艰辛难得,“百里千刀一斤漆”,漆农们奔波百里路,割上千棵漆树,才能有少量的乳白色树脂。这种天然漆料能保护器物长久不坏,防水防腐,耐磨、耐酸、耐热,富有光泽,细腻美观。在原生漆的基础上,可调制多种色漆,添入朱砂就变成红漆。雕漆工艺根据颜色可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种,以剔红居多。

成本高、价格贵的雕漆艺术品,一般也只有在古代宫廷、贵族之家才能看到。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也称永乐帝,他在位的二十二年(1402─1424年),明朝进入最繁华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扬,史称永乐盛世。(公有领域)

御品国礼

剔红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在明清两代达到全盛。在崇尚火德、天子姓朱的明朝,剔红漆器是皇家御用品。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他纳举国巧匠于一处,在北京建立了专为皇家服务的漆器作坊──果园厂,其优质佳品成为当时乃至后世之典范。据《明史》记载,从明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年),明王朝就先后三次赠送日本国王源道义和王妃许多雕漆礼品,以剔红为主和少量的剔黄、剔绿等二百余件漆器工艺品。如今庄重古雅、浑厚大气的永乐雕漆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重要收藏,还保存着永乐帝给日本国王的敕书呢!1407年的赠礼单结尾写着“剔红尺盘二十个、剔红香盒三十个”。在1406年的加赏清单中,赫然醒目的是“朱红漆贴金彩妆轿子,朱红漆戗金彩妆五山屏风帐架床,朱红漆戗金彩妆衣架”。

清代中期剔红制作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精致多样,这与乾隆帝的喜好和推动有关。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乾隆回赠了英国国王很多厚礼,其中红雕漆桃式盒九个,红雕漆春寿宝盘一对,红雕漆小顶柜坚固华美,四扇小柜门上雕刻的蛟龙活灵活现……

据《古今图书集成》、《福建新通志》等记载,在明清时期,西起云南西部,东至辽宁东部,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北部,都有漆树生长。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漆林经营,建筑、家具也要用漆饰。很多富商巨贾、达官显贵不惜重金购买雕漆珍品。

书斋雅韵

无论是刘禹锡之陋室[2],还是乾隆的三希堂[3],从隋唐到明清,从文人到帝王,书房是他们最爱的地方。小小书斋,安顿身心,读书赏画,穿越古今,神游天地……

从祈福纳祥的岁朝图中,常见腊梅、水仙、佛手、柿子、如意、金石书画、工艺品等案头清供。明清两代工艺美术繁荣发展,各种文房器具更加丰富多彩,市场需求飞速增长。传世精品也不少,如富有立体感的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反映了清中期的高水准。

清代 剔红荔枝纹香盒。拍摄于亚洲文明博物馆。(拍摄和提供/沉静)

再来看本文开头的剔红小圆盒及山水人物雕刻。

这剔红荔枝纹香盒,圆润饱满又小巧可爱,沉稳的枣红色泽如新。构图布局疏密得当,盖子与盒身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经得起端详,很耐看!香盒古代亦称“香合”,当然是用来存放香料的,如香丸、香饼、香末、香木片等。

清风明月,焚香抚琴,或打坐参禅,修身养性,何等清雅淡定!有独处之妙,更有相聚之乐,那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互动啊!

清代 剔红砚屏《曲水流觞》。拍摄于亚洲文明博物馆。(拍摄和提供/沉静)

砚屏上剔红了的兰亭雅集,有种喜盈盈的天真纯朴,在古代的夜晚烛光中更加鲜活,栩栩如生。以暗沉的水绿天青锦纹为衬底背景,山峦树木、亭台小桥、人物皆为凸起的浮雕,错落有致,对比鲜明。还有泛波的小鹅、漂浮的酒杯点缀其间,情趣盎然……

在亭中挥毫的就是写下“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吧?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2人相会于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他们坐在清溪两旁,让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这就是“曲水流觞”。

觞,古代指盛酒的容器。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羽觞,又称羽杯、耳杯,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从汉晋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可知,深受贵族、公卿阶层喜爱的还是漆羽觞。《沈从文讲文物》中提到兰亭的曲水流觞,“这种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体还是用漆的)浮到水里,大家坐在溪边喝酒事。”漆制羽觞耳杯最为轻盈精美,在溪流中漂浮得轻快而且色泽鲜亮。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

千百年来,兰亭雅集成为后世文人崇尚并效仿的高标逸韵,艺术家们反复吟咏描绘这一经典题材,用书法、诗歌、绘画、雕刻、音乐等形式呈现逍遥山水、诗酒唱和的潇洒风雅,体会那心驰神往的超然境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

《兰亭曲水图》,山本若麟绘,1790年。(公有领域)

注释:
[1]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说:“古无砚屏……自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作砚屏。”
[2]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 三希堂是养心殿里的一小屋,是乾隆帝的读书处,其名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存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又传为米芾临摹)、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的书法。
[4][5] 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参考资料:
吴美凤《永乐皇帝的外交利器》
果海英、郭福祥《清前期中西宫廷交往中的礼品考察》
典藏鉴藏 | 女王陛下的东方秘宝:盘点英国王室的中国文物收藏
沈从文《沈从文讲文物》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未解之谜】解决以巴冲突的最和平方案竟然是这样……失落的神器约柜被找到了?!征兆越来越明显,弥赛亚即将降临?
  • 清朝康熙年间,有十位大臣制作了一套银杯,闲暇时互相邀请聚会饮酒,是康熙一朝的宫臣雅事。这套酒杯是用白银制成,根据不同的酒量,银杯容量大小不一。杯身镌刻“宫僚雅集”四字,并镌刻乌兽花草等图案,内壁杯底镌刻十位大臣的姓氏字号以及籍贯。
  • 在纸张出现之前,书的形式与材质因时因地而异,与其承载的内容共同展现出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 在人类创造文明的各种器具中,有一件沉默的乐器,奏出人心中无声的韵律。千代之下,我们还能听见它的音乐。然而,它却是小巧,一点儿不起眼的。它就是笔。
  • 从远古到现在,日出日落,月升月落,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让人安居在大地上。甲骨文中的“明”一边是日,一边是月,日月是上天赐给人的不灭的两盏明灯。要说这大地上最早的两盏灯,无非是日月,这两盏最浩大的天灯了。
  • 西瓜
    台湾故宫博物院正在展示清代历史文书珍品,包括皇帝批示过的奏折,其中就有雍正皇帝对有关台湾进贡西瓜的奏折所做的批示。这让人不禁惊叹,日理万机的雍正皇帝不只管国家大事,连进贡的西瓜也会过问。
  • 铁达尼号
    铁达尼号(Titanic,或译泰坦尼克号)是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英国邮轮,它在一个世纪前的处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没,导致大约1,500人丧生。随着书籍、电影等流行文化的流传,铁达尼号已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不过,很多人可能没看过铁达尼号遇难前后的真实历史画面。
  • 孟秋的金门,依然烈日炎炎,这座拥有战地风光的小岛,历经烽火洗礼,如今处于和平盛世被重新赋予任务,在观光与文化资产保存之间,传递着战地坚忍不拔的精神。
  • 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传授的佛法是在其圆寂千年后,于东汉明帝年间才传入中土的,但根据记录唐代道宣律师与天人问答内容的《感应录》看,周朝时期汉地就已有佛法流传,甚至还有佛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