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礼让三分 巷宽六尺

弘毅
font print 人气: 763
【字号】    
   标签: tags: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时人们如果能相互礼让、相互包容,那么自然就会和谐相处了。

清朝的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宰相时,他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

一次,张廷玉回家看望母亲时,觉的家中的房屋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也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利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争执起来。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多次,几次险些动武,双方互不相让。

张母一怒之下,给张廷玉写信,让他赶快回来处理此事。张廷玉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

张母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己撑腰,没想到只盼回一封家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值。张母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江阴一带大户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挑着粪从桥上往下面的船中倒,粪溅到夏翁的衣服上。这人与夏家是旧相识,仆人们怒不可遏的要揍他,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们,怎肯来触犯呢?”
  • 帝尧名叫放勋,他聪明能干,恪尽职守,善于深入的思考问题;他温文尔雅,为人和善,谦恭谨慎。他的德行流传于四方,充盈天地之间。帝尧非常富有,但是并不骄奢淫逸;非常高贵,但是却不怠慢别人。
  • 宋代丞相魏国公韩琦镇守相州时,因为祭孔子庙,在外地住宿。有个小偷入房行窃,拿着刀对他说:“我不能养活我自己,所以向您请求周济一下。”韩琦说:“桌子上的器具可以值百千钱,全部给了你吧。”小偷说:“我想拿你的头去献给西边国家的人。”韩琦立即伸出脖子。小偷低头行礼说:“我因为听说您的气量很大,所以来试试您。桌子上的东西承蒙您送给了我,希望您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韩琦说:“好吧。”结果真的一生没有告诉别人。
  • 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他的家,召来他们的长辈,问他道:“你们用什么办法能够五代人同住在一起呢?”农民答道:“我们没什么别的办法,只是能忍罢了。”唐太宗认为很对。
  • 张齐贤由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几个银器藏在怀中,张齐贤在门帘后看的清楚,却不过问。后来张齐贤晚年做了宰相,他家里的奴仆也有很多都做了官,只有偷银器这位一直没有官职俸禄。
  • 唐代娄师德为人深沉而有度量,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即将走马上任时,娄师德对他说:“我在想,你当一州长官,受皇上的恩宠太多了,这是人们所妒嫉的,你打算怎么对待?”
  • 吕蒙正认为人应当以修心养性为根本,他清静寡欲,不说严厉的话,不显现愤怒的脸色,走路从容不迫,看不到疲倦的神情,笑话、粗话从来不说。对于世俗的利益、繁华、生色、宴会乃至赌博、下棋等娱乐活动,都不爱好。
  • 东汉时颖川太守寇恂是一个很懂的顾全大局而又非常聪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在颖川杀了人。寇恂派人把那个军官抓起来,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在汝南郡听到这件事,气的大骂,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
  • 陈寔,字仲弓,任太丘县的县令。一天,有人伏在他家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了,把他儿子喊过来教导说:“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性就不好,而是由习惯养成的,屋梁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小偷就跳下来,跪在地上向陈寔认罪。陈寔说:“看你的模样不像是个坏人,之所以行窃应该是由于生活贫困造成的。”于是送他两卷布,叫他改过,此后那人再也没有行窃。
  • 《论语》记载子贡询问孔子对富有而不骄横的人评价时,孔子说自己赞同富而不骄,同时认为富而爱好礼仪更应该成为富人的操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