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就是娱乐

文/波兹曼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我之前写了一本书──《教学是一种保存活动》,以所有篇幅详尽讨论电视和学校这两种课程的对立本质。我要在这里重提两点,正好切中本书主旨。

坚忍苦读在所难免

第一点,电视对教育哲学的首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密不可分的观念。这是一项全新的原创概念,其他教育论述都没有提过,从孔子到柏拉图到西塞罗到洛克到杜威,没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搜寻教育文献你就会发现,有人认为当儿童对所学感兴趣时,学习的效果最好。你还会发现,柏拉图和杜威也强调这点,根植于深厚感情基础的理性最能成长茁壮。甚至你还会发现有人说过,慈祥和蔼的教师最能促进学习。

不过,从来没有人讲过或隐约提到,只有在教育等于娱乐的时候,有意义的学习才最有效、最持久也最真实。教育哲学家曾经设想适应文化是件难事,因为其中必然要受到各种约束。他们说过,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坚忍苦读在所难免;还说我们往往要舍却个人享乐来成全团体利益,而且养成判断能力、学习严谨概念思考,这对年轻人来讲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成功。

没错,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摆脱现实宰制,然而,像现代年轻人这样竭力反其道而行的人,可不高兴摆脱现实宰制──他们根本是迁就现实来改变自己。

随时都可以加入

面对这整个局面,电视提出另一种诱人选项,而且如我前面所说,这是完全原创的选项。我们或许可以说,电视提出的教育哲学是由三项戒律构成。这三项戒律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所有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观察得到,从“芝麻街”到“新星”、“国家地理杂志”等纪录片,到“奇幻岛”等节目和音乐电视都不例外。底下就说明这三项戒律:

所有电视节目都必须是个完整单元,完全不必具备知识基础。甚至还不得暗示学习要循序渐进,或说要先扎根才能累积渊博学识。观众必须随时都能切入学习,而且完全不会跟不上进度。因此在电视上,你永远不会听到或看到节目一开始先提出警告,说是观众必须看过前面几集,否则看这一集就毫无意义。电视是不分年级的课程,不论什么理由、任何时间,它都不拒斥任何观众。换句话说,电视完全抹煞教育的顺序、连贯理念,同时也彻底腐蚀了顺序、连贯理念和思想本身的关连性。

不得令人心生疑惑

在电视教学当中,疑惑必然压低收视率。观众学习时心生疑惑就会转台,这表示节目中不得出现必须记忆、钻研、应用,甚至(最糟糕的是)必须忍受的东西。这里有个假设,那就是任何资讯、情节或观念都可以安排得浅显易懂,因为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学得满意,不是让他们有长进。

远远避开阐释

在电视教学的敌人中,连贯性和疑惑也包括在内,没有一项比阐释更令人生畏。争执、假定、讨论、说理、反驳等传统理性论述工具,都能把电视变成收音机,更糟糕的是把电视变成三流印刷品。所以,电视教学一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藉由动态影像和音乐衬托来讲述内容。这种特色见于“星舰奇航”影集也见于“宇宙”,见于“小淘气”也见于“芝麻街”,见于广告也见于“星舰”系列。凡是不能同时以视觉呈现并纳入戏剧背景的课程,全都不会在电视上出现。

这种随时可加入、没有疑惑,也没有阐释的教育,称为娱乐恰如其分。当我们考虑到,美国年轻人除了睡觉之外,没有其他活动比看电视占用更多时间,这时不免就要得出一项结论:如今大众正在重新定位学习的意义。这便导引出我要强调的第二个重点,那就是这种重新定位影响所及,不只是导致课堂功能式微,而且讽刺的是,连教室这种教学和学习场所,也被改造成充斥娱乐活动的地点。

课堂改造成电视节目

我在前面提到:费城一所学校做了实验,把教室改造成摇滚音乐厅。然而,这只是试图把教育定义成一种娱乐的最愚蠢实例,从小学到大学,各级课程都逐渐提高视觉刺激的比重;学生必须理解的阐释内容减少,阅读、写作的课业负荷减轻;还无奈地归纳出一点结论,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法就是娱乐。

我可以轻易举出许多例子来填满本章的其余篇幅,显示许多老师(有些是出于无心)如何把课堂改造成二流的电视节目。不过,这里只以“咪咪号航海记”作为范例,或许可以综括前述现象,甚至可以视之为“新教育”的样板。“咪咪号航海记”是一项科学和数学计划的名称,这项计划耗费庞大,集结了最富盛名的教育机构协力推动,包括美国教育部、河滨街教育学院、公共广播系统,还有霍特、莱因哈特暨温斯顿出版公司。

咪咪号航海记影集

“咪咪号航海记”电视节目每集播映十五分钟,描述四个年轻人的航海故事。他们伴随两位科学家和一位脾气火爆的船长,在缅因州外海航行观察座头鲸的行为。船只由金枪鱼拖网渔船改造而成,当船员驾驶船只追踪鲸群,一场暴风雨把船身打坏,船上人员困处无人孤岛挣扎求生……

每集剧情之后还接着播映一段十五分钟的相关主题纪录片。在一段纪录片中,一位少年演员拜访长岛格林波特的核物理学家泰勒。泰勒发明了一种冷凝海水净化法。

这套电视节目播出时教师可以自由录影存用,还有一批书籍和电脑习题可供补充教学之用。从这批教材可以学习四门学科内容,都由故事情节自然衍生而成,包括:地图和航行技巧、鲸类和栖息环境、生态系以及电脑运用能力。

摘自《娱乐至死》 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的定义是做自己的主人。对许多人来说,这代表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意见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完成自己订定的人生目标。这种信念主要是从外在来定义自由,完全没有顾到内心中念头的独裁性。这种对自由的定义在西方世界很寻常,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根据冲动而行。这其实是蛮奇怪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反而成为念头的玩物,任由干扰心的念头来支配自己,我们像山头上的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
  • 我一直是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从其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乐趣,它让我拥有一个更为丰美的心灵和相当精彩的人生。而教书多年,我心中确实有很多的想法,尤其,在国文的教学上,如何提升他们的程度?
  • 一直是个好奇的人。

    有一个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队,队伍很长,直排到马路上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原来是个餐厅。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台风,对台湾人是耳熟能详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平生第一次写作文,而第一个作文题目就是“台风”,因为前几日正好有台风侵台。虽然那时字也认得不多,年纪小却也就不知害怕,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而且记得没有用注音符号)。

  •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于描述飓风的影响,不过对飓风的结构却一点概念也没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界才开始把飓风当成一个庞大的涡流系统或旋风。

  • 阅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会产生很愉悦的经验,有一种有人正在为你加持气场的感受,内在的能量会变得很高昂,脑子会变得很清明,尤其当书中的加油站工人苏格拉底提出独特的反问时,读者会跟随着叙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开心智与心灵的神秘探索。
  • 1980年代,还在读大学时,校园流传着一本《新世界之旅》影印本,却像是秘笈般在同学间传阅,喔,对不起,那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智慧财产权的观念。
  • 未来——“我希望透过这门课,能让你开始看见自己与维系你生命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这里没有任何神秘学、魔术或宗教存在。只有对单纯真相的理解。”
  • “电视新闻、反交流、精神分裂、歌舞杂耍……民众对漫无条理已经见怪不怪、娱乐得麻木不仁……”。这是在说二十一世纪的台湾电视吗?不,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