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典故与传说》前言

中药文化搜辑

文/胡献国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宝库蕴藏丰富。几千年来,中医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维护国民健康贡献至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翻开典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翻开名著,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中药名字跃然纸上;打开电视,常常可以看到“五禽戏”仍在老百姓中间流传;来到民间,常常听到种种中药的传说;走到医学院校,常常碰到教师在讲解“杏林”、“悬壶”的由来;走遍名山大川,到处可以看到“阴阳太极图”的图形。在中医药宝库里,到处都充满着文化与学术气息,种种中药、种种中成药,或者一方一法,都会留下种种传说,充满了神奇。

有感于此,笔者遍览中医群籍,上至《神农本草经》,下及现代诸书,广搜博辑,斟酌筛选,汇集成这本《中医药典故与传说》,让大家在学习中医知识的同时,对中医文化有所了解。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中医典故”介绍了常见中医典故的由来;第二章“中医拾趣”介绍了中医文化中的一些趣事;第三章“名人与中医”介绍了一些名人与中医的关系;第四章“中草药传说”介绍了种种中药的来历与传说;第五章“中成药及汤剂的传说”介绍了种种中成药与汤剂的来历与传说;第六章“医家介绍”介绍了常见名医;第七章“医家轶闻”介绍了常见名医在行医过程中的轶闻趣事;第八章“其他”介绍了与中医药相关的事情。

本书系中医文化与临床类参考用书,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另外对中医文化爱好者、病人及家属也有实用价值。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诸多专家、教授、学者的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作者所学有限,书中错讹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求再版时修正。此外,本书还参考引用了一些相关文献,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出处,盼请谅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命中最深的渴求是一个秘密。一个人必须愿意打开内心的锁,显露出隐藏的部分,这个秘密才能揭开。古老的传统智慧把这种追求比喻成,一个人潜入深海寻找最宝贵的珍珠。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说法,你必须离开浅海,游到远方,潜入内心深处耐心探求,直到寻获这颗无价的珍珠
  • 你要从何处开始解开一个奥秘?这个奥秘无处不在,却从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讯息。像福尔摩斯那样的杰出侦探,会从一个基本的推论展开搜索:某种未知的东西希望为人所知晓。一个不希望被人明了的奥秘,你愈是接近它,它退得愈远。生命的奥秘不是这样运作的:只要你晓得该往哪里看,它的秘密当下就会揭开。但是我们究竟该注视什么地方呢?
  • 她有好些非常动听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监察委员、国统委员、社长、总经理等。但是,她宁愿被人叫她记者。

  • 在与郑振铎辈分相当地位又大致接近的那批作家中,他是仍与我们关系较多的一位。

    诗歌当行时,我们看郑译泰戈尔《新月集》和《飞鸟集》;图文书时兴时,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被不止一次翻印;“书话”走运时,后人所编《西谛书话》也成了范本之一。这未必是多大的缘分,却颇为持久。现在《失书记》在台湾出版,也是一个证明。

  • 我们的历史上,有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烧书”之举。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便来了一次烧书。“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是最彻底的烧书,最彻底的愚民之计,和一般殖民地政府,不设立大学而只开设些职业、工艺学校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不论做了多久的父母,都还是会有丝惶恐,唯恐自己没有找到最正确的教养方式,担心自己是否一念之差害了孩子一辈子,觉得若不是当初如何如何,小孩今天可能会更有佳绩。
  • 习快乐指数(H)=学习动机(M)×学习自由度(F)×学习成就(A)

    学习到底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可以掌握学习的快乐指数,孩子自然会觉得他们是在快乐的学习。

  • 这本书是我十年以来日记的一部分,记录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一颗心的历练。

    最初写这些字的时候,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些写给了我所逗留的网站。那些网站里没有熟识我的人,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像个隐形人一样,把自己在生活中不敢说的,羞于表达的心声袒露出来。对爱的人缄默,对陌生人说心事,文字是我精神成长唯一的出口,那是在独自询问生命真相时无法压抑的大声呼喊,也是不想苟且流俗的决绝姿态。

  • 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叫流光,她死于一场车祸。死的第二天,是她十八岁的生日。

    在最初的一个月里,班上的同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热烈地议论著。大家对这样的离去充满了关注。悲伤不能说一点儿都没有,但那只是个别人的感受。有更多人是披了悲伤的外衣,津津乐道着她死时的惨烈。毕竟,这世上苟活下去的幸存者是大多数,而意外夭折的黑发人寥寥无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