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为民请命 三上奏章

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时代,沈葆桢任两江总督时,因为水灾严重,百姓们辛勤耕种,却颗粒无收,以致哀鸿遍野。

沈葆桢奏请皇上减免钱粮,调发财物,赈济灾民。第一次上奏后,未能得到批准。沈蓓桢心中非常难过,耳边、心头,常觉有啼饥号寒之声,声声不绝。不得已,又冒死写了第二次上奏的文书。等了好些天,接到圣旨,又严厉告诫不准。沈葆桢眼看着百姓一个个的饿倒在地,奄奄一息,于是,又鼓起勇气,再次提笔,抒写奏章。

他的第三次请奏,终于求得了皇上的恩准。这次,沈葆桢的奏章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朝捧雷霆之诏,自省愆尤;夜闻风雨之声,难安枕席。”意思是讲:下官我前两次写的奏章,都没得到恩准,前两次接到皇上批复,如雷轰顶;自己认识到:以前任职,未做到尽心扶民,使百姓没有丰收积粮,我的罪过实在重大!我现在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室外的风雨之声,如万箭穿心:我的百姓们粒米难见,可怎么活呀?

沈葆桢这样一封自责自谦、声泪俱下的奏章,终于感动了皇上,最后蒙获恩准,使百姓们得到了赈救!

像沈葆桢这样一位有良心的官员,在关键时刻,坚定的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一边,能够反躬自责,不怕丢乌纱帽,敢于讲真相,冒死为民请命,是难能可贵的。

(事提《清稗类钞》)

–转载 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凿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
  • 宋弘答道:“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听了这话,光武帝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于是他对公主说:“此事不成。”
  •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茅坤(公元1512-1601年),字顺甫,号鹿门,是浙江人。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他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抄》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常说的“唐宋八大家”也就是由此而流行于后世的。其实茅坤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他的文章,还有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下面我就讲一个青年时的茅坤坚守人伦,拒绝色诱的故事。
  • 邬尚达,是明朝时代的福清县(在今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人,年轻时性格刚强,担任下属官吏后,在藩司办事,因他为官清正廉洁,升为任丘尉,执法严明。
  • 明朝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文选郎中陈云等人,被属吏揭发,都被罢官入狱。吏部尚书深知黄孔昭廉洁,把他调到文选司,九年提升为郎中。按照惯例,文选郎中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负责人,大多闭门谢客。
  • 刘巴,字子初。少年时即以才名,闻诸遐迩。但为人孤傲,不愿轻易屈身就人。荆州牧刘表,曾几次召他为官,他都不肯答应。刘表本来与刘巴的父亲刘祥关系恶劣,刘巴又屡次拒绝到他麾下任职,于是刘表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刘巴,暗中又唆使刘祥原来的亲信,多次向刘巴通风报信,说:“刘表想杀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刘巴听后,心想:偷跑非君子之所为;不为所动。刘表才决定不杀他。
  • 刘佐护送母亲和弟弟们一起北上,渡江时大风骤起,当时刘佐十五岁,他哭着祷告上苍说:“我愿意替代我的母亲和弟弟们去死。”风愈刮愈猛,刘佐准备投水自尽,以自身去替换母亲和弟弟们的平安。撑船的人死死抓住他不放。
  • 杨牢从洛阳出发来到常山,奔行二千多里,在叛军营垒中,伏地哭号,头发散乱,身形憔悴,看起来可怜兮兮,致使叛军受到感动,把尸体还给了杨牢。杨牢身穿单薄的丧服,隆冬季节来往于太行山之中,皮肤冻得发皲开裂,两眼忧伤得血流不止。路上的行人,都被杨牢感动得流下眼泪,回家后都会教训自己的孩子,拿杨牢的行为勉励后生们。
  • 上元初年,京师干旱,一斗米要值数千钱,人民死亡的很多。李皋筹计俸禄不足以养活全家,急忙申请调外官,贬职任温州长史。不久就代理知州。当年农业歉收,温州官仓存有官米几十万斛,李皋准备用来救济灾民,吏员不敢奉行,叩头请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