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伟大的理论是如何得来的?那一定要他本人倾全部精力在某一点,由于全部精力的集中,其他一切的世界完全自眼中消失,这固然带有天才的特质,但也不免经常朝向现实和日常的事物上,这些事物一旦放在上述焦点之下,便放大再放大,所以天赋丰富的,不时为了些许小事而发生令人不解的情绪冲动。
歌德说:“才华养于平静,而性格则生于激流。”这两句话非常有深意哲理,也是我读书写作创作书法的动力泉源。
或许能从中感受新旧时期的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追逐梦想新诗的胡适先生,宛如歌德被西方文人推崇为现代欧洲的诗风。然而他们均有一特点足堪启示我们,想要成为世界性的文豪,想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个难以撼动的立足点,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乡土或文化,必须植基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寻求成长!
日本教育学者七田真曾担任某中学生补习老师。他的学生永远记不得5分钟前才教过的东西,这使他开始思索:人的才能是天生的,还是由后天教育而定的呢?
歌德一七九四年与席勒相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友谊。两位文学家相知相惜,彼此激励对方创作,如歌德已中辍的《浮士德》就是在席勒的鼓励下重新提笔的,歌德曾说:“是你给予我第二次青春,使我再度成为诗人,此后,我将不会停止写诗。”
爱因斯坦是许多人非常喜爱的伟大科学家,在他十一、二岁时就非常喜欢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能引发他思考到内心深处的形而上哲学,更是他的最爱。哲学是最难搞懂的一门益智学科,可见爱因斯坦心智年龄确实比一般人要早熟一二十岁左右,对于爱因斯坦在科学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
会提到卢梭,起因于探索二十一世纪能源问题,对于卢梭的认识,来自于他的【爱弥儿】一书,卢梭以为人性本善但为社会所腐化的信念。因而,好的教育是“适性”的教育。它至少在孩子十岁或十二岁以前将是“负面的”。也就是说,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发展,不给它正面的训谕。
天才的孤独精神是勤奋的;他们的成果在宁静的秋夜更显辉煌耀眼,在月圆的天心更显皎洁明亮。不间断的创作欲望让天才更显不凡,在孤独的夜里,在夜深人静中,当月圆的影子已经悄悄转换位置,伟大不朽的创作品自然而然产生。
佛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如梦幻泡影”,特别显眼,让我思索出于静,归于静的人生过程,仿佛就是如此一般。
康德主张“天才是大自然赋予特定人士的禀赋”,其中暗示的普遍信念是:个人非凡成就的原因来自特殊天赋或天生才华。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株小小幼苖,尚能长成参天大树;万物之灵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开发智慧,实现人生的意义。”请记住禅师的建言:“你自己本身就是宝藏。”如何去开拓它,把握它,才是生命价值重估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因为思维的升华,让我们能悠悠然在孤独中享受心灵提升的乐趣;因为想像力的天马行空,使我们在浩瀚的静默宇宙间自由奔放,翱翔在无远弗届的“思无穷”国度中。那里有我们理想的想像思维,透过塑造梦想,让美的思维沉淀在热诚的行动中。
每年在大甲镇澜宫妈祖进香回来,会到亲戚家聚餐聊天,今年依如往常前往,用完餐后与四叔闲聊,听到四叔说起一则大甲妈祖的故事,觉得异常亲切感人,透过心中的一些印象,描述写成一篇感怀启发性的文章,希望没有失去四叔故事中的精彩深意。
创作不该只是停滞不前的依样画葫芦,创作的心灵会去寻根,寻到心灵的超越点,然后在转变的过程中试图再超越,再次跃进。
一切原创的、伟大的文学皆蕴育于沉默孤独。文学透过心灵不断成长,又会繁殖新的文学风貌,与沉默等同的是孤独的思维,当我们面临网路资讯时代,与社会除了工作之余,生活的食衣住行育乐外,似乎可以置身在电脑面前,与世俗的纷纷扰扰所隔开,让自己乐在心远地自偏的孤独中。
一直想摆脱生活上的平庸日子,每天过着朝八晚五的上班生活,可真正感受到想脱离平庸,最简单也最难,怎说呢?
哲学和文学是不分家的,它们面对的都是人类形而上灵魂的思维。
老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箴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以想见托尔斯泰透过熟读【道德经】后咀嚼出新智慧箴言,才说出荡气回肠的名言:“上天有眼,暂时不语。”
中国人是从小就有诗的国家,中国老祖宗留给我们非常丰富的古典诗词,让生命中处处有诗有情如诗如画的意境,不知不觉融入生活当中;诗可以兴,可以诵,可以思索,藉由朗诵出一首首感动人心的经典诗词,让我们与古代诗人透过诗的灵动相互感应,使心灵层次为之升华。
我文章中哲思与经典朴实风格掺入了自身的心灵体验,这些心灵体验在我逐渐接触古人的诗文而感应其中的中和之道。
科学家们对于梦,有“梦有如气泡一般”的说法,但就口语来说,梦实在是非常美妙的。佛洛伊德深信梦为“愿望的达成”。
歌德说:“美,是神秘的自然法则之表现。如果不能以美的表现,而为人所知,则自然法则会躲藏,叫为永远的秘密。”
大自然是一种语言,是一本书,一幅画,一句句智慧箴言,只有那些已经把自己的感官加以净化的人可以读懂。
天才型的诗人与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性质-感伤敏感,在歌德的这句诗里:“性格则生于激流。”仿佛已经替诗人歌德塑造出他的内心性格,才华来自于宁静的优雅环境,可以是书房一角,可以是远离尘嚣的山林,也可以是置身无人认识的城市公寓里。
钱穆对传统文化始终抱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认为历史是一种经验,是我们整个的生命。这种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的和物质的,更是历史的和精神的。钱穆一生受曾国藩影响颇大,平生最钦佩诸葛亮之谨慎,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曾国藩之通经致用,而于曾国藩可谓贯穿始终。
我在【读书独到的方法】这篇文章中,谈到曾国藩从他一辈子读书思考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心得,我另外加上一点,称之为“为学五法”,当中读书思考写作练书法,均是读书心法之一,透过深入探索弘一大师,更肯定书法其中的奥妙处。
爱由一个微笑开始,经过恋爱、结婚而成长,以一滴眼泪结朿,最美好的将来永远建基于已被遗忘的过去,若要你的生命顺利,除非你放下过去的失败和痛苦。
在文学的天地里,见证到最真诚的文学艺术来自真心的情感,情感的表现显现出最高贵的灵魂世界,且看文学家们如何看待情感:
永恒不朽的大法则,我尊崇的,因此,吾人便能够使一己之存在,完成于宇宙的大循环中。
爱因斯坦说:“在阅读过程中,他找到了阅读的方法,在所阅读的书籍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