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美国的大哥,随着年岁渐老,思乡情浓,利用工作的年度长假,返回台湾,重享旧日生活片段。
在我的衣柜内,有一系列的蓝色毛衣,从羊毛背心、开襟羊毛衫、V字领、圆领、高领,这一套毛衣材质很好,是早年到香港做生意时,在当年生意鼎盛尖沙咀弥敦道的名店龙子行陆续买回来的,一晃眼这些毛衣陪伴着我已经2、30年了。
从报章看到几篇由立法委员和报章主笔的文章,其内容皆把台湾的中小企业主形容成,男主人不过跑跑业务、喝酒,甚至包二奶,而女主人是走后门、跑关系如此而己。对于从未参与台湾经济建设的人夸夸其言,只能一笑置之。
前年为了学好日文,请了一位日籍老师来家中教我日文。年轻的女老师怕冷,因此内人用碳火暖炉放在老师的座位旁,并在火炉上放着一壶开水。在碳火中用锡箔纸包着地瓜,烤地瓜、烧开水,两个小时的课程,水开了、地瓜熟了,室内飘着地瓜的甜香。将烤好温热的地瓜给了老师当成怀炉,并且让单身的老师回家之后也可用来充饥。
若是因公务而出国,往往只携带简单行李。下飞机出了海关,手提行李直奔搭车处,不需用得着手推车。此回利用新春假期,全家出国游玩,行李件数多,用得着手推车运送行李到搭车处。
一碗什锦面,是我在求学阶段,考试表现好的时候,父母给我的奖励。当时那家面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儿子卖猪肉,另一半则是一家小小的面店,一大碗汤面内容是当时少见的几片猪肝、猪肚、花枝和肉片,还有两尾虾子。一碗面常常是由家中几个小孩共同分享。
公园旁有一家店,数度易手,近几个月前开了一家日式涮涮锅。本以为会和前几回所开的店一样,没多久就歇手换人,也就没有前去光顾的念头。偶然的机会听住在天母的友人说道,他们远从天母到这家店用餐,而且需事先订位,才知道这家店生意兴隆、不同凡响了。
近月来,一直是艳阳天,白天紫外线指数高得吓人,为免受到伤害,假日只好早点出门,才得以享受悠闲。
火山群形成金瓜石山势奇特、山海相连,风景秀丽。金瓜石早年产金,后来停止采矿之后,人群离去,沉寂了好一阵子,早年遗留下来的房舍、石阶,也因此在众人遗忘下,得以维持原样至今。
瑞芳有许多人早年生活在矿工家庭,深入地底数公尺采矿。采矿人常因意外而丧生,经年累月这样地过活,瑞芳人从不得不把命运看得开、认命,到后来凡事豁达。
原本车水马龙的建成圆环和重庆北路夜市,随着潮流转变,如今人潮不再。天水路上一家潮州菜馆堪称异数,是少数继续经营的好餐厅。
台湾多雨、气候潮湿,丘陵、山地适合种茶,出产的品种包括木栅铁观音、文山包种、竹苗东方美人茶、南投乌龙、舞鹤红茶。
建国假日花市离家大约有一公里远。从家出发,信步走过仁爱路到花市看花,再由信义路绕回家,大约有2公里半的距离,既是一种运动,有益健康,又能赏心悦目,可说一举两得。
从高楼林立的敦化南路往基隆路方向走去,越过辛亥路到卧龙街,近山处是台大畜牧系和园艺系的实验农场,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中,散布着一些古老房舍聚落。
刚出社会到一家公司担任品管工作时,因争论布匹品质上的差异而认识了黄老板。后来,据说黄老板经营不善,事业失败了。
角落的芬芳:庙会
走在淡水老街,看到沿途户户商家在店前人行道上,摆着挂有八仙彩的香案,准备好香花素果。原本安静的周日上午到处锣声鼓声,喧天价响,想必是节庆的到来。
元宵灯谜:五只减两只,打一个台湾地名——三芝。三芝乡是台湾北岸的小乡镇。本来狭小曲折的海岸公路,如今已经笔直宽阔,从淡水到三芝一路顺畅,很快就到达,因此逐渐形成新的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