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裘

作者:宋应星 译者:李淑芬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皮衣(貂皮、狐皮、羊皮、鹿皮)

貂皮、狐皮
凡用兽皮作的衣服统称之为裘。贵重的有貂皮、狐皮,便宜的有羊皮、麂皮(麂读己.黄鹿)价格的等级可有百种之多。貂产于辽东塞外的建州地区及朝鲜国。貂鼠喜欢吃松子,满族地区的猎人晚间悄悄地藏在松树下伺机射取。一张貂皮不到一尺见方,积六十多张貂皮仅成一件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在风雪之中.比在室内还觉得暖和。灰沙异物眯眼时,用貂皮一擦即出。此其所以贵重的原因。貂皮有三种颜色,一种色白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色的,另一种是暗黄色。

狐和貂也产于北方的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纯白的狐腋皮衣与貂皮衣相仿。黄褐色的狐皮衣价值为貂皮衣的五分之一.御寒暖体的功用次于貂皮。关外狐皮拨开毛见皮板是青黑色,内地的吹开毛露出白色皮板,用这种方法区分优劣。

羊皮
羊皮衣中,老羊皮价廉,而羊羔皮昂贵(羔读高.小羊)。怀在腹中的羊羔叫胞羔,刚长毛,刚出生的叫乳羔,皮上的毛像耳环钩,弯弯曲曲的。长三个月后的叫跑羔,长七个月的叫走羔,皮上的毛渐渐变直。用胞羔、乳羔的皮作衣,没有膻味。古时羔皮衣为大夫之服,现在西北的官绅也很看重它。老羊皮经过硝熟后作衣,穿起来显得笨重,是低下阶层人的衣服。然而,这些皮衣都是绵羊皮作成的。南方的短毛羊皮,其去毛的皮在硝熟之后薄得像纸,只能用来作画灯而已。穿羊皮衣的人,对腥气日久便习惯而无所谓了,但南方不习惯于此味的人便受不了。不过往南气候渐暖,皮衣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鹿皮、其它
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后,作成袄、裤,穿起来遮风便体,作成鞋、袜更好。这种动物除了繁生于广东外,中原地区集中于湖南、湖北,望华山是毛皮交易的场所。麂皮还能防止蝎患,北方人除作衣之外,还剪成长条镶被边,这样蝎子就不能接近。

虎、豹皮纹理最美,将军们用来作战服。猪、狗皮最便宜,役夫们用来作鞋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看重水獭皮,用来镶饰细毛皮衣的领子。东北女真镶黄旗人翻山越岭猎取水獭后,卖到远方可得重价。不同地方的异兽,如金丝猴,其毛皮供皇帝作帽子。扯里狲的毛皮也供皇帝用作御袍,这都不是中原所出产的。用兽皮作衣的大致情况便是如此,各地特产不可尽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腋的细毛作衣料的.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为“天鹅绒”,如何忍心穿呢?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裘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鹿,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处徼建州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眯读咪,草入目中也),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毛长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

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着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一,御寒缊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搢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纸薄(鞟读扩,去毛皮),止供画灯之用而己。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面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协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凡是能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心思最为精细巧妙。无论画师先将什么样的图案在纸上画出,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都能用丝线按照画样仔细量度,精确细微地算计分寸而编结出织花的纹样来。织花的纹样张挂在花楼上,即便织工不知道会织出什么花样,只要穿综带经,按照织花的纹样的尺寸、度数,提起纹针,穿梭织造,图案就会呈现出来了。
  • 将蚕丝穿过综再穿过织筘,需要四个人前后排列坐着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钩先穿过筘齿中,等对面的人把丝递过来准备接丝。等丝经过筘后,就用两个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个筘齿,就把丝合起来编一个结。丝之所以能够不乱,其中的奥妙全在将丝分开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断丝,就把丝一拉就伸长几寸。打上结后,仍会回缩到原来的长度,这是利用丝本身就具有弹性的巧妙。
  • 罗之类的丝织物有中空的小孔用来透风取凉,它织造的关键在于用线绳作成的软综(绞综)。用两扇衮头打综,一个是软综,一个是硬综。织过五梭、三梭(最厚的是七梭)纬线以后,踏起软综,自然会使两股经丝绞组成绞纱孔,而不并合起来,形成网眼。如果一直织下去,不起条纹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纱,织纱的关键也在两扇衮头。直到织花绫绸时,才可去掉两扇衮头,转用八扇桄综。
  • 丝织品织成以后还是生丝,要经过煮练之后,才能成为熟丝。煮练的时候,用稻秆灰加水一起煮,并用猪胰脂浸泡一晚,再放进水中洗濯,这样丝色就能很鲜艳。如果是用乌梅水煮的,丝色就会差一些。
  • 供皇帝穿着的龙袍,我朝(明朝)的织造局设在苏州和杭州。生产龙袍的织机的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由两名技术能手拿着设计好的花样提花,每织过几寸以后,便变换提织龙形图案的另一部分。龙袍有机房各部分工织造单独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用的丝先染成红、黄等色,所用工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数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的细节繁多,无法详细诉说。
  • 倭缎制法起源于日本,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区曾加以仿制。其丝的原料来自四川,由商人万里贩来,换易胡椒而回。其织法也是从日本传来,先将丝料染色作为纬线,再将剪断的铜钱夹织到经线中,织过数寸经丝后将织物刮成黑光。东北满族地区的商人见到这种织物非常喜欢。但由于这种织物很容易污损,作成的帽子戴上后很快就积聚灰尘,作成衣领穿过不了几天就损坏。现在各地都不看重,将来或许被淘汰,这种织法也未必会流传下去。
  • 用棉衣御寒,不分贵贱。棉花在古书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种植。有木棉(木棉科树棉)、草棉(锦葵科棉属草本)两种,花有白、紫两种颜色。种植白棉的占十分之九,紫棉占十分之一。
  • 以棉衣、棉被御寒的,百人之中只有一人在其中装入丝绵,其余都用棉花。古时的“缊袍”(缊读运,新棉混合旧絮)今俗称为“胖袄”(棉袄)。棉花弹好后,按照衣服、被子的形状,将棉花放进去。新作的棉衣穿在身上显得轻暖,但穿久就会绷紧.逐渐不保暖。将其中棉花取出弹松,再重新装入衣内,仍可像原来一样暖和。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