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悲歌:李陵起舞 挥泪泣别苏武

作者:仰岳
匈奴与汉朝和亲关系好转,苏武得以归国。李陵设宴送行,千言万语难以描述他此时的复杂心情,他举起衣袖开始起舞而歌。(公有领域,Wikimedia Commons: Ecelan/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7903
【字号】    
   标签: tags: , ,

苏武牧羊北海边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他持汉节十九年不降匈奴,留下的气节,誓死尽忠的意志,鼓励着世代的中华儿女。他的至交好友李陵为人英勇善战,又是飞将军李广之后,然却投降匈奴苟安于世,日后随着时间流逝,汉朝与匈奴关系好转,苏武得以归国。

李陵闻讯为之送行,席上他高歌起舞送别,这对好友诀别的故事成了一个经典的艺术题材,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们不断传颂。这背后的故事如何呢?这就为您道来……

公元前99年,汉朝大军分两路向匈奴进攻,大将李广利出师不利遭匈奴击败。另一路大将李陵率五千步兵遇上匈奴的八万大军主力。他英勇作战击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然而寡不敌众,最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李陵被俘后投降,汉武帝原本考量其身处危局有不得已的苦衷,想赦免他的罪,然而这时前线将领公孙敖却回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这已犯上了无可饶恕的叛国之罪,李陵家人因此遭到伏诛责罚。

在李陵出战前不久苏武作为外交官出使匈奴,然而遇上了匈奴内部叛乱而被留置,苏武原本想自杀明志却被救起。匈奴派汉降将卫律前往劝说,但被苏武大骂而归。于是单于将苏武幽禁于地窖中,断绝饮食,苏武便靠吃雪及衣服上毡毛维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是神迹,遂将苏武放逐到北海(今日的贝加尔湖)。

苏武牧羊,《晚笑堂竹荘画传》插图。(公有领域)

苏武一个人在北海过了十几年后仍不改其志,终日持着象征汉朝使臣的节杖牧羊。有一日李陵来了,他摆了宴席与苏武饮酒作乐。

他告诉苏武说:

“单于听说我们交情深厚,所以派我来传达想重用你之意。你在这无人之地平白受苦谁又知道你的忠贞呢?

“你哥哥当了奉车小官,一次在宫内驾车时,犯了大不敬罪,羞愧自杀而死,武帝赐钱二百万安葬。你弟弟奉皇命抓捕罪犯时,因不能完成任务,羞愧服毒而死。我来此地前你母亲已不幸去世,我送葬她到阳陵山。你的妻子听说已经改嫁,你的亲人十多年来已无音讯,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我刚投降时失意得要发狂,痛心自己背叛汉朝。你即使不投降,官位也不会超过以前的我,况且武帝年龄大了,法令无常,大臣无罪而被抄家的有几十家,你为谁而这么受苦呢?还是听我的吧,不要再坚持了!”

苏武回答道:“我父亲与我无功无德,一切成就都是汉武帝所给予。我们家人常想牺牲自己回报天子之恩,
就是斧劈汤煮,我也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请不要再说了。如果一定要我投降,我宁愿立刻就死。”

李陵与苏武又喝了几天酒,他又与苏武说:“你啊!再听一听我的劝吧!”

苏武又说:“我想死已经很久了!若你一再要我投降,在今日的欢乐后我就死在你面前!”

李陵见了他的至诚之心感叹说道:“你真是义士呀!投降的我与卫律劝你的罪过大到通天了!”因此流着泪与苏武作别而去。

明代画家陈洪绶作《苏李泣别图》。(公有领域)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匈奴与汉朝和亲关系好转,苏武得以归国。

李陵设宴为苏武送行,同样的场景,却是不同的心情。

他说道:“现在你已扬名于匈奴,功显汉室。古籍的记载、画家所画的英雄也比不上你啊!我虽才疏学浅,如果汉朝没有治我的罪,我原本也一直希望能像曹沫荆轲那样劫持单于立功赎罪。但皇上却严格地治了我及家族的罪,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这些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心。今后我们就是异国之人,今日一别,再没有相见之日了。”

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作《苏李别意图》(局部)。 (公有领域)

李陵回想起先祖——飞将军李广一生纵横沙场七十余战威震天下,然却坑杀羌族八百降兵造下大业,儿子先后身亡,家族因罪被杀,自身却未被封侯忧愤而死,这难道是因果报应吗??

一失足成千古恨!李陵这时已进退两难,千言万语难以描述他此时的复杂心情,他举起衣袖开始起舞而歌:“直渡万里的沙漠啊,我做将领奋战匈奴。箭射尽了刀折断了没路走,军队都被敌人消灭了,名誉就此扫地。我的老母亲已死,虽说要报恩,又能怎报呢?”歌罢连啸数声,掩面而去。

西汉舞踊。(公有领域)

辞赋家宋玉曾言:“歌以咏言,舞以尽意。”

跳舞是表达内心的最好方式,李陵在舞蹈中展现了他从军至今的一段历史,述说了他内心的悔恨。二位至交好友,一个是叛将,一个是忠臣,二人戏剧性对比的一刻成了永恒的历史画面。

苏武回国后,汉昭帝颁赐厚礼,封地给他,并且任命他为“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倍极礼遇。然而苏武还是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把大部分财富送给别人。

苏武在83岁那年安然而逝,他北海牧羊留下的忠贞信念也一直流传于世,直至今日。@*#

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作《苏李别意图》。 (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与人之间除了言语沟通外,书信的往来也是一种方式。书信让人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体会,不管多远都能得知彼此的近况。在古代,官府的书信传递大都是由信差骑马,透过驿站来接力传送;军队间的情报传递,就利用信鸽传递;而一般平民百姓则靠口信或亲友传递信件,如唐朝诗人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 公元1236年文天祥诞生于江西庐 陵淳化乡富田村,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从小就立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节志。
  • 中国文学传统中,凡做诗填词,是件极为风雅的事情。肮脏之物,大体不入诗词。毛自己在训诫延安作家的讲话中,也曾讲过文有高下之分、粗细之分、文野之分的话。文人墨客偶尔打油一回,或者自己私密写作,或者游戏逗趣偶作,并不曾想到拿出来展示。这回却是“伟大领袖”的诗词堂而皇之地在国内所有大报登上头版,还要写出赞颂文章。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