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无衣〉(二)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9031
【字号】    
   标签: tags:

 

二、《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要理解〈秦风无衣〉,首先得知道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1]袭杀于镐京(西安)的骊山下。秦襄公率兵袭击犬戎兵马,解镐京之危,并在几路诸侯国兵马中斡旋,随后与这些诸侯国君一起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洛阳),公元前770年春,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洛阳,从此西周结束而东周开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七命诸侯[2],赐给他岐山(陕西宝鸡市)以西的土地。至此秦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秦襄公是秦国的第一任国君。秦国开始跟其它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开始祭祀天帝[3],依照《周礼》的要求制作各阶层官员的制式衣裳;制作秦国军队各级别官兵的制式服装,打造制式兵器、盔甲、同轨战车。相关的制作图册在分封诸侯典礼时一并赐予。

公元前770年秋天,周平王诏令秦襄公率兵攻打西戎,夺回岐山、丰水(陕西户县)一带被西戎各部落占据的国土;周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秦国如果能赶走西戎,所得的土地尽皆成为秦国的封地[4]。周平王派了一位上大夫带百人的卒乘官兵[5],协助秦襄公整饬秦军。这首诗是这位上大夫与秦军将领之间的对话(主要是秦军将领的回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大意:怎么能没有军装呢?跟您的战袍款式相同。天子诏令秦国出兵,我军已经打造好了金戈与长矛,我们有共同的仇敌。

第一章释义:“袍”指“周礼规定的制式战袍”,在古代亦称“长襦(长衣)”;下摆至膝盖,上有官阶、国别的标识。古代的战袍主要是非战时或长途行军时穿,在接近敌军营、敌方城市或上战场前都要换上盔甲。

周朝时期的制式兵器有固定的尺寸,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郑玄的依据出自《周礼冬官考工记》。“矛”还分为酉矛和夷矛,酉矛长二丈;夷矛长二丈四尺。先秦时期,“王”即“天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帝”为“天子”;不管是先秦时期的王或者是后来的皇帝都必须祭祀天地,得到上天的认可,他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所以说是“君权天授”;“礼乐制度”由天子制定。周礼的完善,倾注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意志,主要参与者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王;及周公、姜太公、召公,三公。郑玄说的“天下有道”是指“天下人都遵循礼乐制度的时候”,那么“征伐令”由天子发出。东周刚开始的时候,周朝的天下礼乐尚存,周平王发出对西戎的征伐令,因此秦襄公算是师出有名。(“王于兴师”中的“于”字可理解为语气助词。)

为什么周平王要对西戎发出征伐令呢?因为西戎中的犬戎部落杀害了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所以周平王与之有“不共戴天之仇”[6];而秦襄公与西戎的很多部落是世仇,秦襄公的祖父秦仲就是被西戎人杀害的[7]。因此诗中说“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大意:怎么能没准备好军服呢?衬衣跟您的一样都是制式的。天子诏令秦国出兵,我军已经打造好了制式的长矛与车戟,将与您们共同行动。

第二章释义:“泽”,东汉郑玄注:“泽,亵衣(内衣),近污垢。”更准确地说“泽”是指衬衣。专门为军队官兵制作的衬衣。可披上战袍,脱掉战袍又可以承受盔甲。这种军用衬衣在关键部位有加厚,有连接甲革[8]的带子。穿这种衬衣士兵的皮肤才不会被甲革磨破损伤。

“戟”指“车戟”,长一丈六尺。战车上专用的一种兵器。东汉刘熙《释名释兵》:“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大意:怎么能没准备好常服呢?跟您一样都是制式的衣裳。天子诏令秦国出兵,我军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兵力及军需装备,将与您们共同前往。

第三章释义:此处的“衣裳”指“常服”,也就是带兵的官员参加祭祀时所穿的官服(与上朝时的官服不同)。《周礼》规定,天子的直属官员(包括三公)带兵出征之前要在太庙接受军令,并举行专门的祭祀仪式。诸侯国君所属军队出兵之前,带兵官员(卿、大夫)要在祭祀社稷的地方穿上常服举行祭祀仪式,并接受祭品。《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祭品)于社,有常服矣。”

“甲兵”在本诗中泛指军需装备及充足的兵力。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很常见,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抑(难道)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结语:《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段话的大意是: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律法,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这是讲西周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秦风无衣〉则用 “同袍”、“同泽”、“同裳(衣裳)”,来表达相同的内涵,特别是“同裳”一词,与“同伦”一样,都是要表达大家有同样的伦理道德规范。并进一步告诉古代的读书人:来自不同邦国的军队,只有礼乐制度相同才能称之为友军或联军。“王于兴师”所要表达的内涵是,诸侯国动兵,必须有天子的诏令,这样才算师出有名,否则就是违背周礼。“与子同仇”言外之意是“同仇敌忾”有利于军队士气的提高。“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强调了友军或联军,两军偕同作战、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诗经》是必读的书,将来他们大部分都要在朝为官。不管将来是作为统兵将领还是幕僚军师,他们都会记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提醒,记住打仗用兵的几个要素。我想这有可能是孔子当年编辑《诗经》三百篇,选用这首诗的原因吧。

附注:

[1]犬戎:古代西北戎族(西戎)的一个部落。西戎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由很多部落组成,如:犬戎、阴戎、骊戎、析枝、渠搜、方扬、义渠等。

[2]七命:周朝时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由低到高,从“一命”至“九命”。《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对于“七命”的诸侯国君,《周礼春官宗伯典命》有规定:“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

自三国·魏以后至清朝,官价改为“品”,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

[3]依《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如果是天子祭社稷,那么就是五方天帝都要祭祀。秦襄公的封地在中国的西部,所以他只祭西方白帝(少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4]《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5]周朝时期,有“将军”这个称呼,但没有对应的官衔。带兵的“将军”由卿、大夫官担任,因为那时候的读书人是文武全才,“六艺”就包含了文与武。依周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卒乘”是指有步兵有战车。秦军在秦襄公未受封前的装备其实跟西戎的部落兵差不多;周平王派王都百人的官兵来协助,其实就是为了教秦军如何穿戴及使用周朝的制式军服、盔甲、各种装备;如何运用卒乘排兵布阵等等。

[6]《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7]《史记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

[8]甲革:皮革制的战甲。《周礼夏官司弓矢》:“及其颁之,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郑玄注:“甲革,革甲也。”(唐) 贾公彦疏:“甲以革为之。”@*#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深则厉,浅则揭:古人的上衣比较长,下端一般到大腿的中部。揭,音器;撩起上衣的意思。这两句的大意是:“(涉水过河或从渡口处涉水上渡船时)水深则漫过腰带(上衣要湿掉),水浅则撩起上衣。”
  • 谁都愿意生活在这个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中。“有溃”的意思是大水决堤而出,洪水滔滔,那是谁也不愿意经历及看到的灾难。是让老百姓生活在“有洸”的环境中,还是“有溃”的灾难中,虽然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可是,老师留下的作业,却需要天子及诸侯国君用一生的持正守礼、施行仁政才能做到。
  • “式微”的字面意思是“法度或法则败坏了”,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末法或末法时期”,我们现今正是处于末法时期。
  • 放养旄牛的小山坡上的葛藤啊,它的节为什么长得这么的宽大粗壮呢?(言外之意是说,葛藤这种植物它的生长力很顽强,从出生开始,就经常被旄牛踩踏,在重压下,它不仅没有死亡,它的节反而长得比一般的葛藤更宽大。)
  •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那才是有美德的人啊!他们是当初追随周文王的那些人啊!
  •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我忧心忡忡地从王都的北城门出来(到六乡去收赋税)。现今我居家简陋而且清贫,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生活的艰难。(对自己说)别再想了!上天是这样安排的,想那么多干嘛呢!
  • 〈北风〉这首讲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读“太史”)及一些官员弃官逃离王都镐京的事情。
  • 这两句大意: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