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旄丘〉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2071
【字号】    
   标签: tags: , ,

 

《诗经.国风.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1.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旄,音毛;本义指旄牛或以旄牛尾巴为装饰的旗帜。周朝时期旄牛也常被用做祭祀的牲之一。另外,天子郑重承诺某事或者诸侯重要会盟时使用的牲也用旄牛。《左传.襄公十年》:“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周平王信赖他们,赐给他们用赤旄牛祭神的盟约)。”另外,旄牛的尾巴还被用来做旗上的装饰,《康熙字典》:“音毛。《说文》幢也。《书.泰誓》右秉白旄以麾。《释文》白旄,旄牛尾。”这是讲用旄牛尾做旗帜。丘,小山或小山坡。 “旄丘”指放养旄牛的小山坡。

《毛传》将“旄丘”一词释义为“前高后下曰旄丘。”笔者个人浅见,这不符合古汉语的构词法,“旄”字在词组中形同虚设,随便用其它字均可替代。另外一点,前高后下的小山、前低后高的小山、普通的小山丘,葛在上面生长并不会出现明显差别,如果按照《毛传》的释义,本诗前两句无任何关联,等于是写了两句废话。因此,笔者认为《毛传》对“旄丘”一词释义出现了明显错误,此诗被误解了两千多年。

诞,本义为诞生及成长,本诗指生长成宽大或粗壮的样子。《康熙字典》:“《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传》大也。”这是讲舜帝也接受建议,大修文德并教化美德遍及于天下。因为德行的修养也有一个积累及渐进的过程。所以“诞”字在古文中有形容“由小变大过程”的意思。节,指葛藤的节,葛又是一种爬藤类的植物,它既可爬到别的树上生长,也可以在地上蔓延生长。而葛藤上的叶子刚好是从节的部位生长出来的。正常情况下,一段葛藤长约两三丈,其中有很多节,每一节大约十五公分左右。

这两句的大意是:放养旄牛的小山坡上的葛藤啊,它的节为什么长得这么的宽大粗壮呢?(言外之意是说,葛藤这种植物它的生长力很顽强,从出生开始,就经常被旄牛踩踏,在重压下,它不仅没有死亡,它的节反而长得比一般的葛藤更宽大。)

2.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叔伯或伯叔是对朝廷中大臣的统称,由于本诗作者身份的缘故,更应该用这个称呼。在中国古代,主妇对丈夫的兄弟称为叔伯;如果丈夫去世,主妇则随孩子称呼为叔父或伯父,这是周礼的要求,《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称呼上从尊之称。女子未出嫁,在家称父亲的兄弟为叔伯,出嫁后称丈夫的兄弟为叔伯;丈夫去世后,随儿子称丈夫的兄弟为叔父伯父,称公公(孩子的爷爷)的兄弟为叔公伯公。

这两句诗的大意:各位叔父伯父,我们还能宠这个孩子多长时间呢?(言外之意,葛藤在重压下反而长得更壮实,孩子就得让他从小吃苦,他才能更好的成长,别太宠他了。)

3.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处,停留、停滞不前;本诗指孩子在功课或品德方面的修养停滞不前;古代学校中孩子的功课很多都与品德修养方面有关。《说文》:“处,止也。”与《诗经.江有汜》:“其后也处”意思相同。与,给予、赐予;《说文》:“与,赐予也。”久,本诗指精进不懈。《康熙字典》:“《易.系辞》恒久也。《中庸》不息则久。【注】久,常于中也(指常居于道中)。《老子.道德经》天乃道,道乃久。”以,原因。《康熙字典》:“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这四句的大意:孩子的功课为什么会停滞不前?一定是平时赐予他太多东西的缘故啊(指财物方面的赐予)!孩子在功课上为什么能精进不懈?一定也是有原因的。(言外之意,如果从小就赐给孩子财物,孩子必定会玩物丧志,无心于功课。而孩子能在功课或品德修养上精进不懈,原因就如第一章所说的“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吃苦,或给孩子一些压力,他以后在功课上反而能精进不懈。)

4.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狐裘,用狐皮制作的毛皮衣服,它是诸侯国君、朝廷三公、王子等随天子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天子则穿大裘。《礼记.玉藻》:“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蒙,裹、包裹。《康熙字典》:“又《左传.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蒙之。【注】裹也。”戎,兵器、兵刃。《说文》:“戎,兵也。”

匪,音义通“非”,与《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相同。东,动,动身;本诗中读“东”或“动”均可。《说文》:“东,动也。阳气动,于时为春。”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这两句诗的大意:用狐裘裹着兵刃(因为怕伤到手脚),没有车接送就不愿意动身。

6.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琐,指琐碎的物品。尾,指微末之事。《说文》:“尾,微也。”流离,指颠沛流离。褎,音义同“袖”。指袖口的装饰皮料。《康熙字典》:“《说文》袂也。《诗.唐风》羔裘豹褎。《礼.玉藻》君子狐青裘、豹褎。”豹褎指用豹皮作为袖口的装饰皮料。“褎如充耳”指用袖口的装饰皮料来塞耳朵,“充耳不闻”一词的出处就是这首诗。

这四句的大意是:会去计较琐碎物品及微末小事的,只有那些处于颠沛流离状态的贵族子弟。各位叔父伯父,(我的建议)您们可不能充耳不闻啊!

赏析:〈旄丘〉这首诗的作者是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正妻,周成王的母亲,史称为“邑姜”。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很多关于邑姜的记载和传说。而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大概是邑姜怀周成王(姬诵)时的胎教之法。据《大戴礼记.保傅》及贾谊《新书.胎教》记载:“周后妃(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音奇;抬起脚后跟,踮脚尖站立),坐而不差(音雌;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音义通踞;指立而不正,身子凭倚墙壁或栏杆),虽怒而不詈(音厉;骂),胎教之谓也。”

本诗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周成王14岁的时候,也就是周武王驾崩的第二年。当时王都大学刚刚建好,围绕着周成王是不是去王都大学学习的事情,朝廷的三公[1]、九卿等意见不一致。首先是周成王到王都大学学习,如何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古人相见必有礼,用什么礼仪来相处?第二,古代大学的学生,不仅习文习礼,还要习武。每位学生都必须学骑射及使用干戈等兵器,然后根据身份的不同还要学习战阵、战略等军事指挥课程。学习骑射及使用兵器的课程时,采用的都是真刀实枪,因此会有一定的危险。并且当时周朝刚刚建立没几年,局势还不稳定,教师官员及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对周成王有没有威胁,这个谁也不敢保证,周公旦及召公奭也左右为难。邑姜听说此事后,就约见朝中的大臣。毕竟周成王还未成年,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孩子母亲的邑姜是有发言权的,这与后妃干涉朝政是两码事。所以周公旦带领朝廷中的九卿等官员去拜见邑姜。

邑姜王太后面见了自己的两位叔叔周公旦、召公奭及朝廷的九卿等大臣,并用“邶风”这种曲调形式即兴唱诵了〈旄丘〉这首诗。由于九卿中有周文王时期的老臣,如南宫括、虢叔等,因此邑姜尊称他们为“伯伯”或“伯父”,这就是“叔兮伯兮”这一句诗的由来。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放养旄牛的小山坡上的葛藤啊,它的节为什么长得这么粗壮?各位叔父伯父,我们还能宠这个孩子(周成王)多长时间呢?

在放养旄牛的小山坡上,葛藤从出生开始,就经常被旄牛踩踏,在重压下,它不仅没有死亡,它的节反而长得比一般的葛藤更粗壮。以之来比喻教育孩子,如果从小就不让孩子吃苦,一点点风险的事情都不敢让孩子去经历和锻练,孩子怎么能长大成材呢?而且,孩子总是要独立的,我们这些长辈又能宠爱他多久呢?

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疼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从本诗的第一章我们就可以知道,道德高尚的古人,她的见解就是与众不同。“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孩子的功课(或品德修养方面)为什么会停滞不前?一定是平时赐予他太多东西的缘故(指财物方面的赐予)!孩子在功课上为什么能精进不懈,一定也是有原因的。

言外之意,如果从小就经常赐给孩子财物,孩子必定会玩物丧志,无心于功课。而孩子能在功课或品德修养上精进不懈,原因就如第一章所说的“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吃苦,或给孩子一些压力,他以后在功课上、个人品德修养上反而能精进不懈。

为了各位读者更好的理解此诗,笔者讲一个春秋时期齐僖公(姜禄甫)的故事。齐僖公有一个同母弟弟仲年,与他年纪相差不到两岁,俩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去读书。因为是嫡子,又一起被齐庄公送到王都大学学习。齐僖公的哥哥得臣去世比较早,因此齐僖公对自己这个弟弟很照顾,兄弟俩的感情也很深。齐僖公上位后,一些重大的外交事务,都派自己的弟弟仲年出面处理。仲年因为是从王都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所以处理哥哥交付的事务也都驾轻就熟,每次都完成得很好。

仲年有个嫡子叫公孙无知(音智),史书中这样称呼,是因为姜无知是齐庄公在世时出生的,他是诸侯的孙子,故称其为公孙[2]。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公孙无知出生之后就很受齐僖公宠爱,经常赏赐给这个孩子财物。这种做法其实是错的,因为这会从小就助长公孙无知傲慢的心理,因此他长大后连自己的堂兄,齐僖公的嫡长子姜诸儿(齐襄公,当时的太子)也不放在眼里。《左传》及《史记》都记载了姜诸儿和姜无知俩人从小就开始明争暗斗的事情[3]。仲年去世后,齐僖公觉得对自己的弟弟有亏欠,所以补偿在其儿子身上,将公孙无知的一应待遇提升到与太子(姜诸儿)一样,连车服都一样。这就为齐国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其实齐僖公并没有要改立公孙无知为太子的意思,依照周礼的规定也不可能这样做。可是对自己侄儿的无端宠爱却让公孙无知产生了不应该有的想法。公孙无知以为齐僖公是想将国君的位子传给他。后来齐僖公去世,齐襄公上位之后,公孙无知就一直在暗中谋划夺位之事。公元前686年冬十二月,公孙无知终于找到机会,弑杀了齐襄公并自立为君。只是这个国君的位置还没坐热,第二年春天,公孙无知就在出游的时候被别人杀了。鹬蚌相争最后鱼翁得利却是公子小白(齐桓公)。

齐襄公之所以被公孙无知找到机会杀害,与其本身做得极差也有关系[4]。但当初齐僖公如果不逾制赏赐公孙无知财物及车服,公孙无知就不至于动那种弑君夺位的歪心思,也不会造业杀人及被杀了。

从笔者讲述的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明白,长辈无端地赏赐晚辈财物,并不是对晚辈好,而是在助长其对财物甚至是名利的执著,跟给晚辈吃慢性毒药没有区别(“比予于毒”〈邶风.谷风〉)。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用狐裘裹着兵刃(因为怕伤到手脚),没有专车接送就不愿意动身。各位叔父伯父,您们以前(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啊!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这两句是指商朝末年纣王时期,当时朝廷的大官及贵族子弟腐化严重。一些贵族子弟贪图享乐,不学无术,拿兵器(干戈)时担心伤到手,居然用狐裘裹刃。出门如果没有专车接送,就不愿意动身。

商朝末年也只有周国及其周边的诸侯国在周文王的道德教化影响下,能励精图治,恢复礼乐及社会风气。因此邑姜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纣王及其政权的腐败,也让周朝有了崛起的机会,您们这些从年轻时就追随周文王的老臣,以前可都是很优秀的人材,跟商朝末年朝廷的那些贵族子弟不一样。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会去计较琐碎物品及微末小事的,只有那些处于颠沛流离状态的贵族子弟。各位叔父伯父,(我的建议)您们可不能充耳不闻啊!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说的是周武王灭纣后,将纣王的嫡长子武庚分封在邶,那些随武庚去邶地的商朝遗民中就有一些是以前的贵族子弟,这些人以前都过着腐化奢靡的生活,现在成了亡国之人,为了一点琐碎的物品而在路上争吵不休。原来是“用狐裘裹着兵刃,没有车就不愿意动身”,而现在可能为了一件旧羔裘或碎玉都能大打出手。用两个反差很大的场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孩子从小就要让他吃苦,不能过分的宠爱,否则就如那些商朝遗民,国破家亡,成了斤斤计较的俗人。

邑姜的建议得到了周公旦等朝廷大臣们的认同,大家经过商量,决定让周成王到王都大学学习,所有学生之间相见时不依身份而按年龄来行礼(《礼记.王制》:“凡入学以齿”);跟老师相见则行师生之礼仪,并形成相关的校规及制度代代相传。

结语:〈旄丘〉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她所阐述的道理,对古人及现代人教育孩子都有指导及借鉴的意义。笔者个人浅见:作为父母亲及长辈,对教育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爱护孩子,而不是去溺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独立,不怕吃苦。不能随便给孩子财物,那会让孩子形成唯利是图的不正确的人生观。现在中国大陆有很多小孩在学校就攀比长辈过节时给的红包多少,笔者看了经常叹息和惋惜。

邑姜在本诗中说:“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孩子的功课为什么会没有进步?一定是平时赐予他太多东西的缘故)。”齐庄公在〈邶风.谷风〉诗中说:“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生养孩子如果不按照道德礼义的要求来教导,那跟给他们吃慢性毒药没有区别)。”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啊!

[附注1]三公之一的姜太公(太师)已经去齐国上任,因此不在朝廷。当时辅政的是周公旦(太傅)及召公奭(太保)。

[附注2]《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大意: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不能立祢庙祭祀亡父。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不能立祖庙祭祀诸侯。

[附注3]《左传.庄公八年》:“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之。二人因之以作乱。”《史记.齐太公世家》:“襄公元年,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斗,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

[附注4]齐襄公在当太子时就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后来更是与文姜合谋杀害了鲁桓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甘棠〉这首诗篇及其典故经常被古人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或者是赞美古代的某个官员能够施行仁政并造福一方百姓,或者是劝人为官应如召伯之所为。
  •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 〈羔羊〉这首诗篇通过讲述诸侯国卿大夫等官员穿着羔裘及自公退食的事情,来展现古代一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节俭正直,不结党营私;心怀感恩,敬奉自己的父母及天地神明;死义生礼,如羔羊的特性。
  • “摽有梅”的本义就是“落梅(子)”,题目为什么不用“摽梅”,中间为什么要加一个“有”字呢?“有梅”其实是“有媒”的谐音。
  • 朦胧的小星星随着圆月的西沉已经渐渐隐去,天空中只见参星和昴星横于中天。军队的官兵背负着棉被及衣服等行李,敬慎而迅疾地赶了一夜的路。每个人的天命均不相同。
  • 由于儒家修炼体系中认为,人是从天上美好的世界中掉到常人这个苦海中来的,必须经过修炼才能返回天上的家园,因此把这个修炼过程称为“归”。由于学校四周环水,因此〈江有汜〉才以沿长江行舟东去来借喻大学的学习或修炼的过程。
  • 用一颗“独茧”来缫丝,抽出来的丝最均匀,每一缕丝都是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强度;这样合股织成的纶线的强度及韧性最好,钓鱼才能钓得多。以此来借喻王姬和姜得的婚姻好合(如丝合成纶)、德行及容貌般配;他们组成的家庭会兴旺发达,他们将来治理的诸侯国会国泰民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用柏木做的小舟在水中漂浮,(而且)它随波逐流。
  • 绿色为间色(闲色),黄色为正色。现在把黄色当成了陪衬,绿色当成了主色,这显然有违古代圣人留下来的礼制,看过去也很不协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