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15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解题: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吠:狗叫的声音。
分:区别,分开。
霭:云雾。
山中云雾被绿色反衬,故叫“青霭”。
飞泉:从高山上落下的泉水。
倚:靠着。

【全诗串讲】

淙淙泉声中隐隐听到狗叫,浓艳的桃花满是如珠露水。
深林的路上经常见到麋鹿,中午在溪边却没听到钟声。
绿色云雾中勉强能辨野竹,飞落的流泉挂在碧翠山腰。
道士哪里去了没有人知道,我倚靠着两三棵松树犯愁。

【言外之意】

山中寂静,人迹稀少,那里的狗都特别灵敏,一听有人进山,老远就吠叫起来。叫声混着泉声传来,别有一般风味。山中的桃花带着晨露,更加浓艳撩人,不禁使人想起桃花园,为道士的山居添加了超尘拔俗的气氛。野鹿不喜见人,只在深林中活动,作者时常见到,可知已经走到了深山密林中。到了中午,走到一条溪边,却没听到道观中应有的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不在观中。山中云雾也被染上环境的绿色,和野竹的翠碧溶于一体,很难清楚地分辨。从天而降的飞泉像一匹长长的白绸缎,悬挂在绿色覆盖的山峰之间,相映成趣。可是作者诚心要拜访的道士却不知去向,作者在愁闷的心境中无可奈何地来回背靠松树等盼,希望道士会突然出现在面前。但是,道士始终也没出现。

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从青年时代就已经热衷于访道求仙,对于修炼人的生活充满向往和崇敬,就连修炼人居住的环境也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优美,并且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气氛。访道求仙甚至亲自炼丹修行的实践在李白一生中从未间断过。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他最终的归宿,但他辞世的特殊方式始终是不解之谜。#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何许?”万千感概,难以言表;“柳”本来柔弱,加之又“残”,更是无力,但仍然在寒风中勉力而“舞”,苍凉中透出悲壮,暗示国运衰微,心中万般无奈,读之使人暗然神伤。
  •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 在都城长安的古道上,骑着马儿缓步徜徉。图为清 唐岱、孙祐、沈源、周鲲、丁观鹏《画院本新丰图》局部。(公有领域)
    而作者却骑着“迟迟”之马,可见对名利禄位已经灰心淡漠,且心怀沧桑之感慨。
  • 长期地回忆思念,使得希望在心中逐渐酝酿成熟,直到稍有闲暇就要整理自己的钓鱼竿,悄然隐入那云水苍茫的图画中去!
  • 清歌美酒、对酒当歌,何等快乐!然而却触发了对去年经历的类似境界的回忆:同样的晚春天气,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美酒清歌。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 一定要不辞艰苦辛劳,登上最高的绝顶,让众山尽收于一览,全显出自己的低小!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作者最终是做到了。经过几十年的磨励,作者在诗歌技法方面确实到了无人能过其右的最高水平,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震撼了中国诗坛。
  • 情,只要是真的,就能穿透层层伪装,叩开人的心扉;也只有真情,才能叩开人的心扉。文学理论可以流派迭起,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和所用手法可以花样翻新,但情要真才能动人,这一条规则却是永恒的。因为真,反映了人的一种先天的、本性的追求。
  • 可以告慰作者的是:你的诗歌也为你建立了一块丰碑!而且,它是建在炎黄子孙的心上,更经得起历史长河中泥沙的冲刷和搓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