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 (45)

—中国大陆的宪政民主道路
张祖桦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第十五章 注重政治策略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头脑尽量少犯错误——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我们就要认真考察一下我们的计划的可行性,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以及什么手段适用于什么目标,怎样做才适用于目标。近来有关可行性的研究和对手段的考虑在民主理论家中并不十分流行,我希望这样的工作再度兴盛起来。

——[美国] 乔 .萨托利

何谓“策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方法。比方说,你在一条大河的此岸,有事要过河到彼岸的一个地方去,而河流湍急,附近又没有桥。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过河、到达彼岸。怎样才能过去呢?这就要考虑和选择过河的手段或方法了。可供选择的对策有:1.造桥:成本很高,且时间上来不及,因此不可取。2.坐船:附近不一定能找到船;水流湍急,有一定风险。3.游泳:最方便,也最危险。4.绕远到离此地最近的一座桥,然后过河;最安全,但最费时间。5.分段过河:先设法到达河当中的小岛上,然后寻找一段水流相对平缓的水域渡过去......。总之,办法还有不少,因人因地而宜。在这件事上,帮助你实现过河、到达彼岸的目的之手段或方法,就可以称之为策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决不能不重视手段。借用一句决策学常用的话:就是要重视“可行性研究”或“可操作性”。想法再好,目的再高尚,但却不具备可行性或可操作性,等于是海市蜃楼,虽然美丽,却流于虚幻,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笔者也不赞成“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观点;因为手段的卑劣同时意味着人格的卑劣;而卑劣的人格是会毁掉高尚的事业的。

策略问题对于实现宪政民主的实践至关重要。当正确的目标和纲领确定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有效实施?怎样积极推进?怎样争取达一既定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是成功的保证。历史上,由于策略失当、应对失误而导致功败垂成的事不胜枚举;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也屡见不鲜。但是在事变过后,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对策略问题的省思。诚如萨托利所言,在关于民主的理论当中,对策略和可行性的研究,十分的缺乏。在汗牛充栋的关于中国民主的论著中,讨论民主运动策略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这种情况与民主运动的实际需要很不适应,并且严重阻碍了中国宪政民主事业的发展。因此,已经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

老资格的民运理论家胡平曾于1992年发表了《中国民运反思》一书,专门对八九民运以及民主墙时期的民运策略进行反思。书中在对八九民运进行反思时得出了下列几点结论:1.八九民运遭到了失败;2.八九民运的失败并非不可避免;3.八九民运的主要失策是未能“见好就收”。胡平在书中指出,在运动期间,曾经一度,在学生绝食抗议及各界人士同情声援的强大压力下,当局事实上已作出了若干让步。这包括:1.当局虽未公开否定四.二六社论,但毕竟已经停止了对学生运动是动乱的指责。2.当局虽然没有公开地承认北高联的合法性,但当时并没有采取实际的取缔措施。更重要的是,当局,从阎明复到李鹏,都和王丹、吾尔开希等北高联的负责人进行了对话,这应视为对北高联的一种默认。3.这些对话是公开进行的。在这种局势下,学生们应该理性应对,见好就收。这样做的话,就可能保持有利于已的形势,就可能保持胜利的成果,然后再相机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们及其他民运参加者失去了对整个运动的控制,没能这样做,因而丧失了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

书中还对八九民运为什么未能做到“见好就收”作了探讨。胡平认为原因在于:首先,整个运动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其次,广场上组织太多,山头林立,谁也不服谁。再者,运动缺乏兼具声望与谋略的领袖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他还在书中写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我在一篇反思八六年学运的文章中,提到过群众运动常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倾向。当时也计划着写一部对民主墙以来大陆民主运动成败得失以及未来斗争的目标策略等进行详细研讨的东西。......八九民运兴起时,我也只是忙于呐喊助威、广造声势。等到五月二十三日,我匆匆写下《见坏就上,见好就收——对当前民运策略的紧急建议》一文时,我心中已隐隐感到为时晚矣。”(胡平:《中国民运反思》,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62)鉴于中国民主运动中存在的忽视策略、感情用事的倾向,胡平在书中呼吁:“民运应有强烈的功利意识......没有这种强烈的、清醒的、现实的功利意识,我们就不是在搞政治而只是在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成。”(同上,P25)令人感叹的是:胡平先生煞费苦心提出的注意民运策略的理性主张,竟常常被一些勇敢的民运斗士置之不顾!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的两部著作,对我们探讨中国宪政民主运动的策略是很有启发的。其中的一本书名叫做《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参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达繁荣。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自身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才能为改革成功提供保障。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具体社会状况,他认为它们应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为此,他在书中用较大篇幅提出了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推进政治改革的战略和策略。

亨廷顿认为,鉴于发展中国家复杂的历史和现状,在这些国家推行现代化,改革者需要掌握高超的政治技巧。对于在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上作重大变革的改革者,他列举了可资选择的两大改革战略(可以解读为“改革策略”)——闪电战略和费边战略,前者是指很早就将自己的目标全部公之于众,并同时为之努力奋斗,以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实现。后者则是“留一只脚在门里”的办法,不公开自己的全部目标,把改革专案分开,一段时间只推行一项。他认为,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推进政治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费边战略与闪电战略的混合使用。他在书中说道:“对改革者来说,问题不在于用一大套无所不包的要求去压垮一个单一的对手,而是以非常有限的一套要求将反对自己的人减少到最低限度。企图一下子就完成一切的改革者,到头来将一事无成,或者成就极少。“他还以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和中国的光绪皇帝推行的改革为失败的例子。指出两人都试图在多条战线上同时推行大量的改革,以求全面改变现存的传统秩序。结果,他们两人均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志向过高,树敌太多。几乎所有的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全面出击,只起到使潜在对手警觉而活跃起来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全面改革——意即剧烈而迅速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从来就没成功过。这种改革等于在不恰当的时间,就不恰当的问题,动员不恰当的阶层参政。(总结得十分精辟、透彻!可惜认真加以体会的人太少!)

亨廷顿教授的另一本书,书名叫做《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译本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本书虽然不是专门讨论策略问题的,但是书中却不乏对于民主力量应该采取的策略的论述。书中写道:“维纳(Myron Weiner)回顾了具有民主政府之变化多端的社会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解释民主化,人们应该看一看‘那些追求民主革命的人采取的策略。’这一建议适当地突显出,政治的领导统御与政治手腕在实现民主政治中的关键角色。”这是因为:

(1) 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足以解释在所有国家、或是在一个国家中的民主发展。
(2) 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对所有国家的民主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3) 每一个国家的民主化都是各种原因配合的结果。
(4) 这些造成民主的原因的组合,因国家之不同而异。
(5) 通常导致一波民主化的诸多原因的组合,不同于导致其他各波民主化的原因的组合。
(6) 导致民主化的浪潮中最初政权变化的原因,可能不同于导致在这一波中后来政权变化的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使得每个国家的每次民主化运动都会具有与以往发生在各国各地的历次民主化运动所不同的特点。所以,各个国家的公民在追求宪政民主的现实斗争中应该选择不同的策略,以帮助自身有效地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还颇费苦心地提出了五项民主派的行动准则,内容为:一、改革威权体制;二、推翻威权政权;三、就政权变革进行谈判;四、处理威权政权的罪行;五、节制军方权力,促进军队职业化。对每一项准则,他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我认为对于从事民主运动的人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我很赞同亨廷顿的意见,即在民主化运动的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供参考的策略方法非常之多,我国古代就有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老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值得我们深入开掘。其他国家民主化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以我的心得,在此提出几种策略建议,供大家参考,诚望能收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审时度势。这是从事政治活动的第一要义。我们要开展实现宪政民主的活动,就必须注重审时度势。“时“指的是时世、时局、时机、时效;“势“指的是形势、势力、趋势、情势。“审”和“度”则是指审视、思考、研究、分析和把握。审时度势就是要分析时局、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正确应对、因势利导、求得胜利。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很注重审时度势,决策的时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例如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了解除北伐时的后顾之忧,保证后方的安定,同时开拓兵源财源,曾多次出兵讨伐南中(今川南、贵州、云南等地)。这一地区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汉代统称为西南夷。南中地区的部族首领经常反叛,使蜀国边界总是不得安宁。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采用了马谡(后以失街亭、为诸葛亮挥泪斩首闻名于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策,对南中的一支屡屡反叛的部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对方口服心服,表示永不反叛。成为古代“人和”(民族和解)的佳话。但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不顾力量对比的悬殊,一意“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返。“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的成功就在于他(在处理某些事情上)能够审时度势;诸葛亮的失败也在于他(在处理另外一些事情上)不能够审时度势。清末民初人赵藩为纪念他,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了一幅著名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就是指征服孟获的故事。下联则是指诸葛亮答复法正“缓刑地禁”、执法从宽、效法汉高祖的建议,指出为政从宽还是从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可机械地施行。这副对联即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成功之处,又充分肯定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令人回味无穷,真乃千古佳对。对联中的“审势”就包含着审时度势的意思。审时度势,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我方、对方、友方;上限、中限、下限(底限);根据实际情况(“时”和“势”)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对策(如上策、中策、下策),以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力争取得成功。

二、广结盟友。每个人或每个团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够广泛团结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就会弥补自身的不足,帮助人们走向成功。因此,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学会广结盟友,广泛团结人,尽量少树敌,尽可能地化解个人恩怨。否则的话,空有远大抱负,却得不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就绝无成功的可能。印尼的新总统瓦希德就是一个深谙此道的政治家。据印尼国内媒体介绍:瓦希德博学多才,喜欢阅读《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现代武侠小说,熟谙谋略之道,善于交结盟友。印尼的国情是多民族、多岛屿、多文化,而且贫穷、落后、腐败,加上在位30多年的政治强人、前总统苏哈托刚下台,还有较大的影响力,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新政府同时面临清算历史、惩治腐败、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和解、抑制军方势力等多重任务,搞得不好,随时可能翻船。瓦希德以年迈之躯、双目几近失明,却毅然挑起国家重担。他首先与最大的政党结成联盟,选择该党领袖梅嘉雅蒂担任副总统,大大地扩充了新政权的民意基础。然后,又任命华裔的郭建义担任经济财政暨工业部长,以安抚华人社会的人心,防止华人资本继续外流(华人资本在印尼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将军队置于宪法的制约之下,在新政府组阁中,瓦希德把苏哈托时期的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总司令维兰托将军安排为政治和安全事务统筹部长,先把他架空;同时任命开明的维多多将军执掌军权。接着又不动声色地对军队的头头大换血,将维兰托的亲信调职,进一步削弱维兰托的势力。随后不久,又宣布由最高检察院立案调查维兰托涉嫌参与东帝汶侵犯人权案件,并将维兰托解职。这样做,基本上杜绝了军事政变的可能,又赢得了国内社会各界与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瓦希德又公开对媒体宣布,无论维兰托犯了什么罪行,他都曾是武装部队最高将领,值得国民尊重,即使他涉及东帝汶暴行被定罪,他也将获得宽恕和特赦。事后,维兰托不无佩服地说:“瓦希德是一位高超的骑手,还没见他的刀出鞘,我就已经落马了”。

对以苏哈托为代表的旧势力,瓦希德也不是简单化地处理。他一方面宣布恢复被前总统哈比比取消的对苏哈托贪污案的调查;另一方面为避免内部分裂与政治纷争,减轻改革的阻力,又表示会赦免苏哈托(后来又说,只要苏哈托交出被他侵吞的国家财产,就会赦免他)。对待要求独立的少数民族,瓦希德主张以建立联邦制和实行高度自治来保持国家统一;同时对少数坚持分离的势力采取坚定的原则立场和防范措施。在外交方面,瓦希德非常注重近交远结,广结善缘。正是由于瓦希德能够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广结盟友,化解对立面,争取广泛支持,才使得印尼走上了循序渐进的民主道路,开始出现多元和谐团结的新景象。瓦希德总统执政才短短一年时间,已成为深孚众望的国家领导人。说瓦希德是“策略大师”,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我国与印尼有许多相似之处,印尼的民主化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鉴。(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国20多年来之所以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障碍和僵化的意识形态禁锢,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生命活力与创造性,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政治改革的基本任务是:结束一党专政,实行宪政民主,保障人权自由,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条是在维护与强化一党专政的前提下进行修修补补;一条是尽可能寻求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宪政民主政体。
  • 进行人大制度改革,实现人大议会化。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而事实上,在一党体制下,人大只是从属于执政党的一个决议政事的机构。
  • 财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钱”,它代表着经济能力或经济实力。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来就是紧密相联的,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财力的有无和大小,直接关系到政治运作的能力和效果。假定有一批人立志推动社会变革,他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并且开始着手实施这一计划。
  •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要在我国建立宪政民主政体。我们还论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同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初步宪政民主阶段与高度宪政民主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
  • 宪政的要义就是限政和控权;宪政民主政体的实质就是制约政治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为此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和具有权威性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设立。
  • 果然是盛世的中央大会,会前就有不少响动。我的一些在国内的朋友,今年比往年更早得聆喜讯,离两会召开还早,他们就提前高升,获得了部长级或副部长级被保护的待遇,天天有警卫在楼下站岗,出外还有专车护送,无须自己掏钱乘出租。看来,称“胡温新政”格外关心弱势群体还真不假。谓予不信,请看对刘晓波、余杰、张祖桦….等这些“无业游民”的弱势者,以及胡佳、温海波、欧阳小戎、马文都、严正学、杨在新、蒋美丽、莫珠洁、王水珍、马亚莲这些形形色色的被送走保护或被看护在家的“弱势者”,关怀是何等无微不至,个个荣膺高等级别的警卫照顾,的确货真价实,可谓皇恩浩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