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陪你度过叛逆》序

订定正确的行为规范

文/陈映雪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有自我的主张,是很重要的自主与人格成熟的发展里程碑,青少年为了坚持己见,父母难免会经验到子女的叛逆行为。但叛逆过度与不当膨胀,以至于目无尊长,极力挑衅权威与伦理规范的对立反抗行为异常者,带给父母、家庭与学校的困扰与煎熬,非身陷其中者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的行为,并非一般的叛逆,程度上相当严重,具有偏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常有冲动的暴力冲突行为,且严重地破坏学业、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或违反校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问题浑然不知,所有的问题皆诿过他人或加以合理化,不认为自己需要治疗,因此要将个案(孩子)纳入开始治疗的体系,就已经让父母头疼不已,更遑论后续的各种治疗策略的进行。

《孩子,我陪你度过叛逆》一书,提供家长如何教养对立反抗行为异常个案(孩子)的良方,强调父母需从改变自身态度与家庭功能,以及彻底的整顿管教方式做起。例如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如何与子女对话、如何重新掌控亲子关系、如何订定行为规范、如何使用限制参与;或剥夺需要的物品、提供增强物来约束或增强个案(孩子)配合行为规范的执行等等。

书中也清楚勾勒父母如何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个案(孩子)体认问题行为的所在及可能的原因,并进而学习自我控制,其中让子女学习如何监控的警告小技巧,对小学阶段的孩童是很实用的。

同时此书也以良币驱逐劣币的观点,介绍父母如何积极训练子女应对进退、将心比心的社交技巧,帮子女扩大交友圈,注入好同侪的影响,是相当的生活化的建议。本书整合了现今临床最具体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社交能力训练,以及亲子沟通的实际治疗操作于一身,面面俱到。

“预防胜于治疗”仍是不变的金玉良言,倘若父母有位稍具叛逆倾向的子女时,阅读此书且灵活用到生活中时,将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目前不少父母采取过度民主与开放的管教方式,对某些自律能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几乎形同放任,等到积习成弊,对立叛逆到无法无天时或需司法的介入,父母才警觉就为时已晚。

本人于门诊时看到愈来愈多畏惧子女的父母,勉强要比他们还嚣张的孩子来就医时,就相当令人惋惜与唏嘘。希望本书除能减少国内这类丧失父母功能的家长,提升父母的效能外,也挹注社会更多祥和的气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这篇短序中,我想对本书的性质作一扼要的说明。首先必须解释的是,为什么在一部讨论文化价值的论集中要特别把知识人放在与价值系统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实是很简单的。文化的价值虽然起源于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须经过系统的整理、提炼、阐明,然后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规范,反过来在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发生引导作用。这一整理、提炼和阐明的重大任务,就中国传统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担着的。
  •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变动的历史阶段,传统的价值系统受到了最严厉的挑战。这一百多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另一方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出现。但是价值系统所涉及的不仅是观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 张文和是个传奇人物。在台湾精神医学领域里,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宪教授之外,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活得如此丰富多采、充满曲折与惊喜的大半生。

  • 就在张文和医学院三年级那一年,北京医学院(以下依北京当地习惯,简称“北医”)附设精神病院,住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 母亲是外婆的养女,在我有记忆的岁月里,我的家庭过得非常的艰辛不顺遂,饱受生活困顿煎熬的母亲,常常向我们叙述着外婆对她种种不公平对待情事。讲到情绪激动处,我们常常是变成了她情绪宣泄的唯一出口。如今,那受苦的母亲已回归天家,而那受伤的孩童,正在学习的道路上迈开步伐,尝试着让那受伤的内在结疤。
  • “当我十五、十六岁时,我真的很想杀掉母亲,真的,我就是这么恨她。她从来不允许我有自己的想法,她总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控制我。”

  • 在当今体验消费兴盛的时代,能否产生消费者情绪的共鸣,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关键。Apple的iPod、Starbucks的咖啡,或是本书中所提到的Wrangler吉普车、Chrysler PTCruiser休旅车……有许多不胜枚举的例子可说明情绪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 本书前文提到,每个物种因DNA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称此为生物结构。此外,每个文化都有其结构,也就是生物结构的延伸扩大。生物结构指出一种需要,而文化结构从特定文化中的各种变数角度诠释这种需要。
  • 没有热忱,无法缔造伟业。

    ──雷夫‧华尔杜‧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尽情活出他的生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