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乳和牛干巴 vs.京都的街巷人生

原味的想像

文/刘怡伶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之前为了去日本旅行,做了一些功课,除了研究旅游地图规划行程,也找了一些具风土民情的书籍来阅读,因此寿岳章子的《千年繁华》和《喜乐京都》就成为行前的导览。

京都的街巷人生

《千年繁华》是以作者及家人的居住、服装、饮食和精神生活四个大段落来描写京都。因为是从身边的亲人写起,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里与之互动的商家、店铺和友人,读起来很有亲切感,所以副标题是“京都的街巷人生”,宛如自己也随着寿岳章子的笔触,一一寻访这些巷弄,和书里的人物对话。

《喜乐京都》则是从地域方面切入,摆脱著名景点的介绍,倒是细数京都与作者相关联的种种回忆,带领读者深入京都过去的文化荣景以及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拥有千年古都的名号,实际上近年来现代化的硬体设备让老一辈的京都人摇头叹息,书中也不时可见寿岳章子温柔的呼吁世人能够珍惜及保存这些文化资产,感叹旧时优良的传统手工艺有逐渐没落的趋势,但是从书中看来,其实还是可以发现某些技艺传承始终是默默进行着。于是京都承载着平凡与不平凡的种种生活,逐年累积着历史的厚度。

其中有一段描写专门卖渍物的商家,手艺代代相传,寿岳章子从来只买这一家的千层腌菜(又有译为千枚渍),书中形容打开千层腌菜的桶盖,视觉瞬间受到的震撼是笔墨无法形容的,原来千层腌菜是白色芜菁与昆布和盐腌渍而成,端上桌还有红色食材的点缀,于是一盘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的腌菜,真是色彩缤纷。

借此作者提及超级市场的确便利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许多传统的食物在超级市场也都看得到,一次买齐全,不用一家店一家店花时间去采买,像这些渍物也是被包装成好好的放在那边任人选购,但是,这不是便利性的问题,……生活这件事,尤其是在京都过生活,本来就会与许许多多的人相遇,和众人产生某种关联,…人与人之间有所交集,人情味浓厚的感觉才是我想要的。

我想,这似乎是任何有点年纪的老地方面对全球化及科技化的冲击之下,急于想找回来的一种精神吧,让生活上的互动回归到人性,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善良真诚。

豆腐乳和牛干巴

殊不知小小的一盘腌菜,就产生了这么多味觉之外的想像。

这不禁让我想起奶奶做的牛干巴和豆腐乳。

我的奶奶原籍云南昆明,后来迁居到四川与籍贯湖南长沙的爷爷相识结褵,所以在她掌厨的时日里,辣椒是不可或缺的,或至少辣味是一定要有的。即使晚年因为心脏病,医生告诫不可再吃过辣的食物,奶奶还是会偷偷做一缸辣豆腐乳,藏起来趁没人监视的时候挖一小块配饭吃。

据爷爷的说法,豆腐乳和牛干巴是奶奶的命根子。每年过年她通常会炒一大盘牛干巴,其实就是云南回族人吃的一种牛肉干,装在玻璃罐里可以存放一段时间,配白饭、拌面都好,或当成零嘴。那味道香滋滋,碎牛肉被油煎炒焙得干香四溢,奶奶总是捏起一小粒入口,在嘴里含弄一会儿才咽下。有一次被我发现奶奶在厨房炒牛干巴,不待她阻止,我一大匙舀起来就送进嘴巴,她看了真是锥心痛。

奶奶做的豆腐乳是我至今尝过最香最绵密入味的,而且辣得过瘾。以往她总是会做一大缸,然后分装成小玻璃罐送给家人。后来基于健康的关系,大伯和姑姑都少吃腌渍食物,拿到豆腐乳就顺手丢掉。我还听说,奶奶过世后,处理遗物时发现家里还窝藏了两大缸的豆腐乳,没有人要,也扔了。现在想起来,隐隐能够感受当初奶奶看我不识货的吃下一大口牛干巴的心疼。

事实上,真正自酿豆腐乳的滋味我已经不能确定,唯一可以低回不已的是那种累积时空迁徙而沉淀出的家乡味道,再也没有其他的豆腐乳能够让我品尝起来有此莫大的满足感,从一小块豆腐乳刮下一点沾着白饭、面条或涂在热腾腾的馒头上,真不知道那有多美味呀!

寿岳章子女士已于二○○五年过世,留下了《千年繁华》和《喜乐京都》,让人品尝继承着时间流传下来的精致艺术,与互动空间里友善的人事家常。

然而,奶奶的豆腐乳和牛干巴的作法,却没有人知道。

摘自《尝书:阅读,味觉与生活》 网路与书/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00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

  • 几乎是自古以来,每当中国人想要寻访有着大智慧的长者、有着特殊绝学的宗师、武林高手、不世出的贤人甚至神仙时,大概都会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那云深不知处的深山。
  • 尽管隐士传统是中国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直到西元三世纪末,中国官员才开始费心思去传讲隐士的贡献。《后汉书》里有一章是专门讲隐士的,作者是这样开头的: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 那秋夜的凉冷最让人受不了,被子盖暖了,豆仔就发痒;掀开被子轻轻的搔摸,等豆子不痒时,身子也冷了!
  • 一个住在偏远乡间,自称是放“牛”班的孩子,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是知福惜福,坦然面对生活中种种的酸甜苦涩,反而乐在其中。
  • 在这个科技能制造并虚拟出所有影像的时代,我们愈来愈弄不清楚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各种萤幕也塞满我们视野所及之处,电视、手机、电脑、超音波显示幕、心脏监视器……萤幕无所不在,指导我们、娱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形塑了我们的思想与灵魂。我们吃饭不再是因为肚子饿,我们的休闲也成了生活中必须设法填补的空档。
  • 我灵光一闪,终于明白我们来到的是鹿群正在造访的食草区。和草原各处长到膝盖高度的草相较之下,这里有许多区块的草都短得像草皮。瑞克爬到我身边,问我有没有收获。我耳语说着,我认为我们刚好来到食草区中。不消多说,鹿群将在天亮之前回到此地。于是我们爬到被啃食了一半的草地,仰躺在地上,望着天空。
  • 身为知见者,你就是一人智库,提升到天才的等级,一种灵感源源不绝的阶段。你感受到的创意喜乐让你超越一般的烦恼及冲突,让你看到大局。知见者怀有“不可能的梦想”,但他们的创造力会让知见变为可能。知见好比“自然的力量”,带领人们顺着他们充满灵感的路途前进。
  • 《道的指数》是一本集结三十五年的研究,其中包含咨询全球各地人士改善生活各层面(包括人际关系、健康、工作及灵性层次),以及与事业相关的问题而写成的精华。我持续主持的工作坊和咨询课程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足以发展一套能轻易促成重大改变的方法。
  • 旧时代的女性,“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从为人媳妇到当了妈妈,一辈子都在掌厨,照顾一家老小的胃,那是天职,也是宿命。厨房,是女人的小小天地,采买煮食,忙里忙出,却鲜少为了自我。一道一道上菜,却往往在幕后操劳,待家人汤足饭饱后捡剩菜,清盘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