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所谓“选择”的陷阱

文╱贵户理惠、长野雄次郎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但是,“选择”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容易让去上学及曾经去上学的人们来接受不登校一事。靠着使用“选择”这个名词变成拥有不否定学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权利。能够认同“学校错了”这样过于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说“因为我和学校不合,所以请让我选择另外一条道路”的话,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认同。

和学校合得来?

现在,身为学校菁英团体的报纸及电视媒体已经对不登校的生存方式采纳肯定的看法,例如专栏作家江川绍子小姐对有过不登校经验的人,也做出“在学校之外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朝向自己有兴趣的方向过着生气蓬勃且充实的每一天”的评论。

“去不去上学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这种说法听起来的确感觉好多了,因为去上学与不去上学的双方面都能获得肯定,但是,那是瞎话谎言呀!

首先令人感到疑问的是,是否真的有人“和学校合得来”吗?这世上真的有人会说“学校的所有部分都与我契合”而“选择”去上学吗?

我想实际去上学的人之中并不是因为“选择”了学校才去上学的,现在的社会是所有的孩子一满6岁就要去上学,也就是说所谓学校和“合得来、合不来”完全无关,是从上面强制压着去学校的。

有人对于强制加诸于自己的事可以说成是“适合自己”的,相反的也会有人显示出强烈的反弹吧!但是就算有各式各样的反应情形,所谓学校原本就是强迫加诸于孩子的制度,这一点没有改变。

“去不去上学交由当事人来决定就好”这种说法在这一点上变得很暧昧。

“选择”理论全是谎话

我认为“选择”理论全是谎话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很难看出去上学的人与不登校孩子之间的关系。不登校孩子并不是被隔离在什么都没有的“无人岛”,不管乖乖去上学与否都是生存在同一个社会,也就是说去上学的人和不登校孩子,并不是置身于彼此不相关的环境中。

试着以“学历差别”为例来思考看看,会提出学历问题的通常是无学历、低学历的人,问题着眼于他们受到如何的差别待遇与排挤。但是不要忘了,这也是高学历的人的问题,他们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特权”中没有一项是从天而降的。这些支持着社会对低学历的人有差别待遇,高学历的人可以有高收入、做轻松舒服的工作,而相反的低学历的人只能有低收入、担任辛苦的工作。

反过来说的话,对低学历的人有差别待遇也与高学历的人拥有特权无关,所以还是不要再说什么“想去上学的人就去学校,不想去上学的人不去也无妨”这样天真的说法。

为了不登校后也能安心生存下去,也就是虽然没有学历但不会遭受排挤,不得不将去上学的人──尤其是上“一流大学”的人──视为问题;不得不举发这些人的特权。抗拒上学的学生所必须做的,不是要求学校菁英能理解我们,而是打倒那些去上学的菁英(虽然这么说,但我也是算“大学毕业”的人了)。

开朗的不登校

我现在不太能理解自己生存的痛苦,这与我过去为了成为“开朗的抗拒上学学生”而将自己内心的阴影、负面的东西给硬生生砍掉,不无关系。

“开朗的不登校”故事肯定了“不登校菁英”。

我过去就是这些菁英中的一个,但是现在想起来,对我自己本身来说这个故事是压抑性的。因为在克服因不登校的卑劣感时,这个故事也以Happy Ending收场,只要接受了这个故事,之后不管有多么痛苦都不能说出来。

反过来,我想说还有很多不真实的Happy Ending存在。

抗拒上学是生病了,抗拒上学会产生暴力,抗拒上学会演变成蜷缩在家,抗拒上学是不自由的,抗拒上学是阴暗的、肮脏的、腐臭的。

大家是否能够肯定这样子的抗拒上学呢?

摘自《不登校:无校可归的孩子》 大好书屋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常常站在窗前眺望他的到来。对于像我这样的新学生而言,观察海飞兹先生举手投足间帝王般的风范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 画中的美女,个个表情肃穆,眉头深锁,牟益舍弃鲜艳色彩,选用白描水墨增添惆怅气氛,你感受到了吗?
  • 毕卡索、梵谷,你一定听过;达文西,你大概耳熟能详。可是,提到宋代大画家范宽、郭熙、李唐,你认识吗?
  • 在生命的终站,也是作者回顾人生的起点,这是本书原文书名《没有终点的人生》之由来。藉由父子的深入对谈,我看到生生不息的轮替与绵延不断的传承。这股生命力,不会因时间流逝与形体消失而削减。“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这句话,也巧合地在此相互印证。
  • 今天风和日丽,我们坐在槭树下的沙发上,周遭有两只鸭子呱呱叫。它们是院子里的新客,正小心翼翼地在庭院里侦察地形。这段日子以来,小猫成长茁壮,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壮,它满场追着小鸭跑。但我们在庭院聊天的声音给它们一种安全感,所以鸭子还是往我们身边靠。
  • 触电般头发、睿智的目光和E=mc2方程式,是他的注册商标,科学奇葩20世纪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由于私人珍贵档案文献解密公开,以及多位学者参与评阅修正,得以一窥最趋近真实生活面的伟人传记。一般伟人传记大都述说其丰功伟业和光鲜亮丽的生活情景,这本书虽为传记,实为近代物理史。
  • 爱因斯坦的思考实验像抛进量子力学大殿堂的手榴弹,没能对宏伟建筑产生太大损害。事实上,这些思考实验帮忙试炼量子力学,让人更了解它的意义。
  • 生命闪耀令人赞叹的光彩时,总是发生在智慧解开困惑的当下。智慧是超越成见、包容异类和洞察妙理的能力,而困惑是心灵陷入昏昧漩涡时的感受,论其原因,有时候是事物的道理十分曲折幽微,有时候却是自己内心设下莫名的偏差认定,以致于面对真相依旧大惑不解,甚至刻意抹煞它的存在。
  • 我要告诉你,自认不适合为人父的我,何以开始质疑自己对养儿育女所抱持的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我说我是在加勒比海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想必你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那是我转入新生物学的启蒙地。事实上,我的省思还是一次不幸的摩托车意外事件引发的。
  • 《不登校:无校可归的孩子》作者是两位成长时期拒绝上学(本书称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们在成人后写出孩童时代拒学的心情、在家的过程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历程与诚实的反思值得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参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