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太阳》序

书序:如同直视太阳般地 直视死亡

文╱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字号】    
   标签: tags: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及书中的七章目录标题,就不想阅读。不只是我,恐怕大部分从事安宁疗护,实际在第一线照顾临终病人,且受过较完整训练的医疗专业人员,也都不想读此书。

问题是出在书目中用了“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是我们专业人员无论在临床上或教育中,都刻意要避免的用语。因为“死亡焦虑”或“死 亡恐惧”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人类存在的“正常现象”。既是正常现象,就不该用负面的病理学词汇去描述。我们在医学或护理领域中,教育下一代新血轮时, 是不允许使用这些名词的。

然而此书的作者是欧文.亚隆,他是我最钦佩的当代存在精神医学大师。连他也用“死亡恐惧”及“死亡焦虑”这样不恰当的名词,反而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想看 看他到底谈论什么,有无一些创新的、有价值的启示?果然,在第一章〈凡人的伤痛〉”之中,他就开宗明义地点出:“每个人──不分男女老少──皆害怕死 亡。”他采用了古雅典思想家伊比鸠鲁(Epicurus)的观点:“人类痛苦的根源,即在于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作为其论述的出发点,并推崇伊比鸠鲁为 存在心理治疗师的先驱。

既然“害怕死亡”是普遍且正常的现象,是否因此不必理会它了呢?不是!作者认为死亡恐惧会影响人的整个存在,且为痛苦的根源,因此必须经由“悟透死亡,始能觉醒”,从死亡恐惧中获得救赎。

第二章的主题〈辨识死亡焦虑〉更使我们这些临床照护临终病人的医疗专业人员烦恼。因为如果“死亡焦虑”是正常现象,那么就无法治疗,也无需治疗,用这个病 理名字标签病人,对病人有什么益处呢?病人即使承认:“对!我是有死亡焦虑!”那又能怎样呢?我们能用“抗焦虑的药物”去消除“死亡焦虑”吗?或任何“心 理治疗”方法,去治疗“死亡焦虑”吗?但作者并不令我失望,他在这一章及其后的篇章中,以临床案例与实务技巧来阐述他的观点,的确是有价值的见解。

第三章〈觉醒经验〉是用数个临床实例点出,从重要的生命经验中学习“灵性的跃昇”,如:悲痛、生命的终点、重大的抉择等,而觉醒实为存在的救赎。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讨论一些哲学家、治疗师、作家、艺术家等,所提出的克服死亡恐惧的真知灼见,希望观念的转变可以转变人的心态。然而光是理性的思想,是无法 真正扭转人生的,唯有透过“联结”,才是使人能直视死亡的最强利器。第五章中,作者用了大篇幅描述透过人与人的联系克服死亡焦虑,这一章有较不完整的遗珠 之憾,因为真正的救赎不只有“人与人的联结”,而应更扩展成“人与天、人、物、我的联结”才够!

第六章是作者自己觉察死亡的回忆录,是他本身面对死亡的体会,深具个人色彩。第七章则为给治疗师的建言,有许多不错的具体建议。但在临床上最重要的,仍然需透过治疗师与案主之间信任及亲善的关系,否则治疗师对于别人的生死大事,是难以“治疗”的。

西谚有云:“死亡如同烈日,是不能直视的。”人们若直视太阳,必定灼伤眼睛。知道太阳当头照,却并不直视它,或戴上墨镜,并不表示“否认死 亡”,反而是一种健康的态度。然而,当有一天,太阳变得柔和,且照着人们会产生滋补的血清素(Serotonin)时,阳光就变质了!死亡也一样会变质, 当人们对存在觉醒,与天人物我联结,就有可能直视死亡(阳光)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画中的美女,个个表情肃穆,眉头深锁,牟益舍弃鲜艳色彩,选用白描水墨增添惆怅气氛,你感受到了吗?
  • 毕卡索、梵谷,你一定听过;达文西,你大概耳熟能详。可是,提到宋代大画家范宽、郭熙、李唐,你认识吗?
  • 在生命的终站,也是作者回顾人生的起点,这是本书原文书名《没有终点的人生》之由来。藉由父子的深入对谈,我看到生生不息的轮替与绵延不断的传承。这股生命力,不会因时间流逝与形体消失而削减。“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这句话,也巧合地在此相互印证。
  • 今天风和日丽,我们坐在槭树下的沙发上,周遭有两只鸭子呱呱叫。它们是院子里的新客,正小心翼翼地在庭院里侦察地形。这段日子以来,小猫成长茁壮,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壮,它满场追着小鸭跑。但我们在庭院聊天的声音给它们一种安全感,所以鸭子还是往我们身边靠。
  • 触电般头发、睿智的目光和E=mc2方程式,是他的注册商标,科学奇葩20世纪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由于私人珍贵档案文献解密公开,以及多位学者参与评阅修正,得以一窥最趋近真实生活面的伟人传记。一般伟人传记大都述说其丰功伟业和光鲜亮丽的生活情景,这本书虽为传记,实为近代物理史。
  • 爱因斯坦的思考实验像抛进量子力学大殿堂的手榴弹,没能对宏伟建筑产生太大损害。事实上,这些思考实验帮忙试炼量子力学,让人更了解它的意义。
  • 生命闪耀令人赞叹的光彩时,总是发生在智慧解开困惑的当下。智慧是超越成见、包容异类和洞察妙理的能力,而困惑是心灵陷入昏昧漩涡时的感受,论其原因,有时候是事物的道理十分曲折幽微,有时候却是自己内心设下莫名的偏差认定,以致于面对真相依旧大惑不解,甚至刻意抹煞它的存在。
  • 我要告诉你,自认不适合为人父的我,何以开始质疑自己对养儿育女所抱持的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我说我是在加勒比海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想必你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那是我转入新生物学的启蒙地。事实上,我的省思还是一次不幸的摩托车意外事件引发的。
  • 《不登校:无校可归的孩子》作者是两位成长时期拒绝上学(本书称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们在成人后写出孩童时代拒学的心情、在家的过程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历程与诚实的反思值得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参考。
  • 但是,“选择”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容易让去上学及曾经去上学的人们来接受不登校一事。靠着使用“选择”这个名词变成拥有不否定学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权利。能够认同“学校错了”这样过于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说“因为我和学校不合,所以请让我选择另外一条道路”的话,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认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