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一诺千金 古代为人之道视承诺如生命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248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3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一句承诺,而甘愿付出生命。《中庸》云:“诚者,天之道”、“诚者,物之终始。”从中可以看出诚被作为宇宙万物的渊源。故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诚”是天、地、人三才自然固有的德性。“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什么是“信”?“信”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做人理应遵循天道,诚实可信。

面对生死诚实无惧

高允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因帮助崔浩撰写《国书》,遭牵连。崔浩因此案全族被灭,并牵连一百多人被杀,独高允逃过一劫。

太子想搭救高允,便带高允见魏国君主希望能赦免高允一死。太子见到魏国君主,说:“高允一向小心谨慎,而且地位微贱;《国书》的编写由崔浩作主,请赦免高允的死罪!”魏主问高允:“《国书》都是由崔浩所撰写的吗?”高允回答说:“其中的〈太祖记〉,是前任著作郎邓渊所写;〈先帝记〉及〈今记〉,是臣与崔浩共同写的。但崔浩所监管的事多,他只是总体负责而已,至于具体撰写,臣比崔浩多。”魏主很生气的说:“高允的罪超过崔浩,怎么能活!”

太子说:“天子的威严盛大严厉,高允是个小臣,吓得迷糊了,说话语无伦次。臣以前问他,都说是崔浩所写的。”魏主问高允:“真的如太子所说的吗?”高允回答说:“臣犯的罪应当诛灭全族,不敢乱讲欺骗。殿下因为臣服侍讲《儒经》时间久,可怜臣子,想为我求一条生路。实际上不曾问过臣,臣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不敢迷糊乱说。”

魏主回头对太子说:“真是正直坦率啊!这是人情所难做到的,而高允能做到!临死不改变说法,这是诚实;做为臣子不欺骗君主,这是忠贞。应特加赦免他的罪而表彰他。”于是赦免高允。

一诺千金 言而守信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意思是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而说出口的承诺就一定要实现。其所谓“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宁台道副使赵良璧为人处世一向公平正直讲信用。一次,赵良璧在查阅案件卷宗时发现一桩案子有疑问。有五、六位嫌疑人被判有罪,按律将被处死,但赵良璧反复推敲发觉此案极可能是一个冤案,于是决定暂时释放这些嫌疑人。他对这些嫌疑犯说:“你们暂且各自回去探视父母,三个月后如期回来,就减你们的罪。”

约定的时间一到,这些人都回来了。掌管文书的官吏认为应当依照原来的审判结论处决他们。赵良璧毅然道:“就算他们真是强盗,尚且不弃信义于官府,能够按期回来。若处决他们,那么官府反而弃信义于强盗,就连强盗也不如了!”于是根据律令减了他们的罪。后上报巡抚总督,督抚听说后,召见赵良璧并嘉奖了他,最后终于释放了那些嫌疑人。

守信重诺 为人之本

答应别人的事,就应秉持“真”的原则,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做到,这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一种传统美德。看一看这些不惜身家性命而谨守守信重诺做人准则的古人,真是令人由衷的钦佩。

徐少渔是钱塘人,光绪庚寅八月初,他向彝斋借了一百圆银币,没有立借据,只口头约定一年以后如数偿还。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渔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际,躺在病榻上的他一直喃喃自语:“还钱的时间快到了,我如果死了怎么办啊?”

其妻听后对他说:“你借的钱没有借据,没有履行约定的必要,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渔说:“他因为相信我,所以才没要借据,我怎么能自己不守信用呢?”于是让妻子将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两件狐裘拿去卖了,共卖了九十银圆,又从别人那里借了十圆,最终在约定的日期如数偿还给了彝斋。没过几天,徐少渔的病痊愈了。

正如宋代袁甫在其家训《袁氏世范》中所训诫的:“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谓之信也。”对别人承诺的事,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有约期,一时一刻也不能改变,这就是信。

汉更始年间,天下大乱。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带着母亲逃难。一天,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刘平只好把母亲藏好,只身一人去找吃的。

结果,他碰上了一伙饿贼,要把他煮着吃了。他连忙跪地求饶,说如果能放他回去,让饥饿的母亲填饱肚子,他一定会回来,绝不食言。群贼怜悯他的孝心,就放了他。

刘平找到吃的并伺候母亲吃饱之后,便把刚才发生的一切禀告给母亲。他说,既然答应了人家,我就得回去。于是,拜别母亲,一转身,就走了。

当群贼看到刘平真的返回来后,都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世界还会有这么守信的人,最后,群贼非但没有难为他,还恭恭敬敬地把他送走了。

以诚信治国 得天下拥戴

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孔子说:“粮食丰富,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当政者。”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要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灭亡。”

贞观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清除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对此事很重视,便亲自召见上书人请教,上书人说:“我有一条妙计,请陛下试一试,一定能让奸臣露出原型。陛下与群臣讨论国家大事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并大发雷霆。这时那些不畏龙颜震怒,敢于直言纳谏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惧陛下的威严,迎合旨意的人,便是奸臣。”

太宗听后对此人说道:“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发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浊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之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奸诈之计,怎能使臣民正直、诚信呢?魏武帝曹操机警过人,常多用诡计,如果我也像他那样去做,如何再去指责别人、施行教化呢?我要使大信行于天下,以忠诚之心治国,决不搞歪门邪道。你的计策虽妙,但对我毫无用处,我绝不采纳。”那人听了满面羞惭,赶紧下殿,仓惶出宫而去。

言而无信失天下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而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当知道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但诸侯以为又是“狼来了”所以未出兵,结果幽王被逼自刎。

无信可以失去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失信于人而亡国亡身的一个教训。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精典,在今天也能给我们、后人深刻的启示。**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做人要讲诚信,这是中国千年古训。《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须说话诚实,言出必践。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内容之一就是做人要诚信。
  • (大纪元记者郑孝祺综合报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就包含了诚与信。无诚无以处世,无信无以立身。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商业道德也以此为支柱。以信义为重,乃是商人中的诚贾、廉贾的本色。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很多诚信重义、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们以信、义、诚、仁经商,在商界赢得了佳誉,结果“基业日隆,家道渐裕”。
  • 上周四是感恩节,我在上班路上和一位同事说起美国感恩节商品大减价的事,她说未必一定要到商店才能买到折扣商品,现在美国人网上购物已经很普遍了。因为美国这个社会诚信度比较高,网上购物买卖双方都能放心。她这么一说,让我意识到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成本。从经济角度说,一个社会的诚信度越高,商业活动的风险就越低,经济就越趋向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代圣贤治国最注重的是道德。
  • 中国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中华文明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千百年来,一直承传。五千年的神传文化为人类留下无数的历史故事,将“义”之内涵生动的演绎出来,深埋在华人的心中。
  • 不管是大官还是贩夫走卒,人人都得吃东西填饱肚皮,如此寻常的事情,却忽然之间让所有人都变得裹足不前,如惊弓之鸟一般的犹豫……那生活中究竟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安心?
  • 在台湾有很多中小企业主,靠着诚信、勤俭和掌握时机白手起家。台南市永康区家俱名店“家富美”创办人张敏家,正是代表台湾精神的典型人物之一。
  • 已有87年历史的云林虎尾福民老街太原茶庄,本着诚信经营,从民国99年开始,连年荣获经济部乐活市集认证,由2颗星逐年攀升到今年4颗星,茶庄老板王元河表示,做生意最重要就是要有道德,才能永续经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县长李进勇和虎尾镇长林文彬,29日特别莅临道贺并颁发云林之光奖牌,感谢店家为云林争光。
  • 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非常重视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管仲得到鲍叔牙的识拔而为齐国宰相;伯牙与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多次刺杀赵襄子没成功,后自杀。古人对知己的看重,远在金钱名利之上,甚至超过了生命。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说明了朋友相处之道,贵在重义。
  • 诗人李白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今天是他诞辰之日。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死于肃宗宝应元年,年六十二。李白自幼博学而才气纵横,杜甫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另外他扑朔迷离的籍贯以及最后凄美的解脱传说,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