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民囚己”的阳城

作者:辛弃名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阳城(736—805年),字亢宗,唐代时的定州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幼时即好学,为人谦恭豪侠,因德行隆高而在诸州闻名。不久,由于陕州观察使李泌等人的荐举,赴京城任相。后因与狂放不羁的薛约交好,被贬为道州刺史。

阳城到道州上任后,以治家(爱自己家、治自己家)的方式,治理该州事务。他为官廉洁,赏罚分明,绝不循私。朝廷每月所给俸禄,他仅取够维持生活开支的一部分, 其余的都存入官府,以作公用。本人生活非常节俭、清贫。另外,他每天令仆人做二斛米的饭,熬一大锅鱼,放置路中,与民共食。

道州人身材矮小,侏儒居多。前任官每年把矮男作为当地“特产”,贡奉朝廷。这些矮男,自然是贫苦人家的子弟,一旦成为“贡品”,则沦为供皇室及达官贵人役使、戏弄的“矮奴”,即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奴隶。

阳城得知这种情况后,非常气愤。于是,他上书皇帝,请求废除使百姓妻离子散的这种贡奉。唐德宗却几次派遣使者,继续前来征调。阳城便又上书皇帝,他竟敢在奉书中指出:“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由于阳城的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德宗放弃了这项“贡品”。阳城不计个人得失,为百姓消除弊害,也就是为国家兴利除弊之举,实在是德政一件。当地人民,对阳城感恩戴德,从此,生了孩子后,都以阳城的姓,给孩子起名。

一般来说,在封建社会,地方官员为了宣扬自己的政绩,以求得升迁,费尽其能,去取悦于朝廷或朝廷官员。而阳城则不然。为了减少州内百姓的苛捐杂税,在朝廷年度考评地方官政绩时,阳城主动在“考官表”上写道:“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不为博得朝廷欢心、而褒扬自己的政绩,只求使百姓少纳苛捐杂税 。他自述政绩为“下下”。

由于阳城的保民措施,使道州的赋税,多次不及时缴纳,引起了观察使官的不满。观察使多次指责阳城,阳城却置之不理。无奈,观察使只得派遣府判官,来道州催逼赋税。阳城得知消息后,只派小吏去迎接判官,判官非常生气,喝问小吏:“阳城为何不来迎接?”小吏回答说:“阳大人因上交租赋措施不得力,觉得无颜面对判官,已经自囚于狱中,等候判官发落。”

判官听后大惊,查得他“护民囚己”的实情后,急忙亲自到狱中,为阳城松绑,加以抚慰。这样一来,催征租赋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唐德宗时期,虽不属于乱世背义之时,却也因朝政衰落,而吏治难行。阳城在道州,清正廉洁,安民保民,得到了时人的嘉许。

唐顺宗继位后,得知他推行吏治的政绩,便派人召他回京城任职。此时,得知阳城已故去,顺宗欷歔再三!为感念他治民如治家的功绩,追封他为左散骑常侍,并赐给他的家人钱二十万,以褒扬他的政绩。(事据《唐书》)@*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能够及时认错并且改过的长官,都是会得到人民尊敬的!
  • 黄郡有一个孝廉,在收买农民田地时,专买边瘠地,而把其中的肥田留着,为的是让农民以后贱卖给他。
  •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里纵横交错地吐丝,有黄有白,鲜明耀眼,因为这些丝,把自己也包裹起来。养蚕的妇女,把你抛入滚烫的水中,抽取长丝,于是你就不复存在了。你当然不失为能工巧匠,却巧得如此自杀!这不是很愚蠢的吗?”
  • 古代的君子、仁人,多将做刑官,视为畏途。“刑官无后,不可不慎!”这句话甚至被挂在审讯大堂。这并不是对刑官的诅咒,而是慈悲的劝勉。有的刑官,也用以自警。
  • 我们村里,有个名叫丁一士的人,他矫健多力,行动敏捷,加上他练就了一身武艺和轻功,两三丈高的建筑物,他可以纵身而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他可以翩然越过。
  • 《后汉书》记载:刘宽即使遇到任何急事,也从不急躁,从不粗暴。夫人有意试试他,让他愤怒一次。
  • 笔者前记:古人提倡把智慧和心计,用在正道上,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代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须要智慧,并且是大智大慧!但是,神最反对人用智慧和心计,去干坏事,去害民祸国,这祥做就是大逆不道。天必惩之!《人镜类纂》中,有数文就是记述古人根据自身条件,用智慧来求学、修身、卫国、济民的故事。现介绍如下)
  •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裒是故交,所以,张俭便投奔到融家。赶巧,孔裒不在家,而孔融年仅十六,张俭把他视为孩子,不敢把自己遇到危难的实情告诉他。
  • 公沙穆吩咐仆人说:“如果能卖出去,要告诉买猪人,这是一头病猪,应该降价出售,不能隐瞒买主,不能说猪没病,不能多赚人家的钱。”
  • 陶侃年轻时,做管理渔业的官。有一次,他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检视以后,把腌鱼封好,交还给差人带回去,并回信责备儿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