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读经班侧记

作者:农本木
溪洲读经班小朋友设计的诗集封面。(农本香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03
【字号】    
   标签: tags: ,

车子转出村中小道,来到双线道的马路上,来往车辆极少。一车四人缓缓往溪洲国小而去,方老师二十年来的读经班就设在那儿。车上,阿玉、方老师是读经班的老师,姐姐和我则是慕名去观摩的。

缘起

数年前,当我知道方老师退休后有这样一个持续教学的理念,心向往之。她退休前是一位人人敬服(包括学生)的国文老师,待人接物,处处真诚用心,才学方面,尤其精到,由她来教授读经班,精彩可期。那时我就说哪天要去朝圣,但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并不容易,蹉跎再蹉跎,今天终于得偿宿愿。

阿玉说,她们从02年开始招生,中途也经历老师比学生多的窘境,内心不免动摇,但是当她听方老师说“就是只来一个孩子,我也教”,让她很感动,也就跟着坚持下来,一晃就是二十年。我问,一个学生收多少学费,她俩都笑了起来,说:“不收费的!”

车行不久,前座的阿玉突然叫了声:“月亮!好漂亮、好大好圆的月亮!”方老师接口说:“今天是十六(黄历),十六的月亮最圆也最大,可惜等一会升高一些时,又跟一般月亮一样,只见清辉了。”我顺着她们的目光向车前望去,一轮硕大的、泛着金灿灿光晕的月儿独排众议般,斜挂在车前。此时,正好经过一排树,眼见高高低低的树梢烘托月儿似的形成了一幅风景画。开车的方老师当机立断,把车停路旁,亮着闪黄灯,跳下车,拍了几张照片,原来她还随身带着相机,在这个人人手机在握的年代!

黄澄澄的月儿似乎是来迎我们向东行,直奔溪洲国小活动中心。

拐了几个弯,眼前出现一个灯火通明的宽敞大屋。原来另一位老师慧萍已先来打点,开门开灯了。屋前的篮球场上有几个年轻人在打球,在投篮的顿挫声中,我们下了车,鱼贯地走进活动中心,那是落成不久的新建筑,到处都崭新崭新的,连厕所都有讲究。据阿玉讲,以前是在旧的活动中心,新的建好之后就搬过来了。

读经班除了不收学费外,也不收书籍费。方老师自己做了一些十六开的简易书册,翻开来看,内容是依节气编排的古诗词,名为《春天的诗》,和一些古代学者的立论《古文选》。具体做法是把电脑的标楷体放大来编排,封面则以色纸做对比或调和色的搭配,很怡人舒心,她并且鼓励孩子们做封面设计,把美感经验也带了进来。

几位家长已带着孩子提早到了,我们一到就准备开始上课。

开始上课了。方老师要大家先复习诵读浅绿色的本子《春天的诗》,孩子们不管男女生,全都大声诵念,我们也照着本子一起吟诵起来:

唐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因是复习,所以只让孩子们朗诵就带过去了,此时,我看到二处标着的提问:

(  )是春天的声音
(  )是春天的颜色

想必我错过了方老师和孩子们精彩的互动。不过,温故之后,孩子们的诵读也就来到了新的、没上过课的部分了——春分已过,接下来是四月初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  古人赋诗:

宋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方老师约略地讲了一下首先读的这首诗的大意,然后就“雷惊天地龙蛇蛰”来讲解,她细数传统的几个节气,说到“惊蛰”,动物和昆虫从入冬以来就不吃不喝(不吃不喝反而才能活下去)……

此时,教室内的互动问答吸引了我:一女孩举手发问:“请问老师.龙蛇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怎会把它们放在一起?”立刻就有另一孩子举手答道:“那表示说,从天上到地下都包括进去了嘛!”可见平日他们都是以这样的模式上课,才会这么自然地出现这样的自问自答。

那么,入土冬眠动物和昆虫,是怎么醒来的?醒不来的怎办?到了每年的3月5-6日开始,上天会以打雷的方式叫醒它们,“轰隆隆……”“轰隆隆……”起来了,不能再贪睡了!”民间叫“惊蛰”。到这时候,农村地区就进入了春耕时期。大地开始舒展生发,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时老师问:“它们都忙些什么呢?”这问题一发出,七嘴八舌的,大家都想发表意见。场面跟着就热络起来了。接着读的是:

宋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老师又发问,“晓窗分与读书灯”,为什么是“晓窗”而不是“晚窗”?立刻有二个孩子举手,并抢答,早上头脑清晰,记得清楚,表达认真,好可爱!

接下来再读:

宋 高翥《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埽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方老师讲解道,这首诗笔法很活,有许多声音和颜色,声音是“各纷然”、“笑灯前”,颜色有“飞灰、白蝶、泪血、红杜鹃”……飞灰、泪血,颜色对比,显得很悲惨凄凉(这时听到小孩们稚嫩的笑声,仿佛是双重“对比”)。颜色对比完了,又和情感情绪对比,使得整首诗显得非常……看到老师停顿下来,有孩子就接口回筨说:“生动”。另一孩子则不甘示弱,也大声说道:“丰富”!

有孩子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有这个‘埽’字,是不是写错了?”像前面的一样,立刻有另一位回答(来不及举手),扫土嘛,所以……方老师也立即到白板上(黑板)写了一个帚的篆字,一边讲,古代的篆字如何以象形造字。

下课 茶点时间:

方老师说,下课时间的泡茶,其实是将“弟子规”落实在自古已有的日常生活;而“奉茶”也是世代相传的“生活禅”与品德教育的一环。

方老师带了“高山乌龙茶”,我们家正好有蛋糕,就顺便一起带来。让孩子泡茶请大家喝,既练习了怎么冲茶泡茶,也学习如何和同侪相处合作,端茶请老师(客人)喝。看到孩子两手小心翼翼地端着小小的雪白杯子,杯中轻轻晃动的甘液,真的窝心极了。方老师还教孩子们喝茶前如何先闻香,清纯的茶香,淡淡的茶色,使得我们都陶陶然了。孩子们吃着点心,喝着茶,一个个也都笑逐颜开。

意犹未尽  继续上课……

唐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方老师解道,刚才我们读的诗大都是描写扫墓,这首则是讲天气,春分过后,清明时节,往往雨水充足……台湾也一样,雨连续下好多天了……接着略述了声音落在“雨纷纷”的雨声和“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问询声中,最后则是脆亮的儿童声音作结束──“牧童遥指杏花村”,身、手、口齐发。

再接着是朗读《古文选》:荀子《勤学篇》……朗诵过后不久,下课时间也到了──下回分解啰!

溪洲读经班小朋友设计的诗集封面。(农本香 提供)

后记

我和姐姐和方老师是多年老同事,平常会互通邮件,我去信写到,二十年,真了不起,等等,希望老天再给多几个二十年,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她回信道:“哈!多一个二十年都不敢想呀。”

的确,到了暮年之际,想起曹操的诗句(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除了这最为人熟悉的句子,事实上曹操这首诗的开头四句是: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啊!

我只是一颗棋子,跟着(神佛的安排)走而已,棋局随时可以随那无形的棋手结束哩。

希望老来有空时与老友们继续当个“酒肉朋友”,像那天在叔伶家吃吃喝喝(一位孩子的家长,妈妈作陶,父亲画画。邀我们到她那个有大鱼塘、玻璃屋、花开满树的木棉、草坪、秋千的家去喝茶)一样,就很幸福了呢。

其实,曹操的诗最后还有几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想,我们都已到了“古来稀”的年纪,都已走入暮年,不管我说的“几个二十年”是否太多,她说的“一个二十年”是否太少,我们都应把这些心放下、放下,看淡这一切,自在地。@*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静默中,脑中忽然传来“哐咚”的声响,那是一个沈闷而短促的音符,如厚重木头被急促地往石板地上重重一放所发出的声音…
  • 亲爱的朋友已纷纷离去,仅存的那些,如今也各分东西。寒夜里划亮一根火柴,想像中记忆发出的光,多温暖:在那个长满了绿色植物的地方,居住着我心爱的人。他们如同夏日阳光里甜美的花朵果实,美好、灿烂,永远吐露芬芳。
  • 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小女孩被喊醒,睡眼惺忪中,一边揉着眼,一边拖着僵困的身子径自向天井(院子,闽南语)走来,坐在仍露湿的石头上,微微有点晨风吹拂而来,轻掠过她尚未完全睁开眼的脸庞。
  • 印象中的这位阿婶仔,年轻时必定是个十分标致的美女,黑白分明的眼睛又圆又大,蛋形脸上满溢谦卑的笑容。虽然岁月不饶人,但以目前近老的年纪来说,仍可称得上“佳人”。
  • 云霞知道被安排的诊号是103号时,吓了好大一跳,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嘛!会不会印错了?弟弟陪着来看诊,说“没错啦,就是这样”。那是台湾知名的大型教学医院,这位内科医师比较有名,求诊的人很多……
  • 我的故乡后龙曾经有过高达23座的石沪,现在只余硕果仅存的两座。
  • 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鱼扈;高三尺许,绵亘数十里。潮涨鱼入,汐则男妇群取之;功倍网罟。 ──《诸罗县志 卷八》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