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官居郡守而被任职,做了郎官(皇帝的侍从官),后来迁升到彝中厩监的职位。当时汉朝与匈奴不和,双方多次通过派遣使者的方式,相互侦探对方的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朝的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十多批人。匈奴派的使者到来,汉朝也将他们扣留,以互相抵偿。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代的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他曾辅助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他为人节俭,注重身体力行,受到齐国人尊敬。晏婴担任齐国宰相后,每次吃饭,不吃两道肉食,他的妻妾不穿贵重的锦帛。他在朝廷时,一旦国君和他说话,就正言以对;国君不与他说话时,就肃立在那里。国家有道,他就顺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权衡国君的命令,然后正确行事。
少年张良勇毅绝伦,自以为可以扭转乾坤,一心要恢复韩国,刺杀失败并不能动摇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黄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谋,更主要是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张良,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是秦末汉初擅长运用韬略计谋来调兵遣将的有名人物。张良乃韩国贵胄之后,其祖父与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厘王和悼惠王的相国,有“五世相韩”之称,一家在韩国的地位可是功勋卓著。
古风悠悠:鄂尔泰正直且传奇的经历
清代,鄂尔泰(1680-1745年),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他出身贫寒,祖祖辈辈都为人当佣工,因为没有房子住,全家只好在祠堂里过夜。但他的父亲颇有远见,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念书,期盼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鲁庄公要到齐国去看社祭(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曹刿劝阻说:“不可以呀!礼,是用来端正民风、为民楷模的。所以先王制约诸侯,规定五年之中,要派史臣聘问四次,国君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张骞他独立、外向、不安定、四海为家,对事物具有哲学的见解,以及拥有雄心壮志的大格局,人生又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型态,加上他友善、亲切、具有非常好的抽象观念,这都吻合了中天射手的原型。尤其张骞所立下的丰功伟业,不仅在他生前、生后都光耀天下,这样的格局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星图上太阳的落点,就在中天上。俗语说:“如日中天”,这话说的很妙,完全正确。
虽说这趟首次西南版图的联外之行,未能如愿,但外交的进展原本就是在各种挫折中慢慢靠着毅力一点一滴累积的,所以这个勇于尝试的经验,还是为大汉对当地西南夷的经营开启了先机。
明朝立国后,刘伯温仍提出不少治国之策:如御史的检举弹劾;劝朱元璋,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
张骞开通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所以此行后来被史家称为“凿空”,就是开辟孔道...
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浙江温州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西平陈友谅,南定张士诚,推翻元朝,完成明朝帝业、加之刘伯温许多神奇预知能力,因而驰名天下。
再说我觉得包拯是个有些幸运的人,幸运在他并未生逢昏君的年代,宋仁宗虽然临政不精,遇事不明,但心地还不错,往往最后都能够察纳雅言,礼贤尊圣的。所以包拯能在这种君主的气候下挥洒成事,而非效同屈原与楚怀王的君臣关系。
包拯此时担任如此显赫的开封府府尹时,一心为民与刚洁高风的节操并无二致...
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命魏徵进入寝殿,听取他对施政的批评。魏徵知无不言,太宗全都很高兴的采纳。
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学识渊博,于是不惜钱财,予以招用,起初刘基坚决不答应,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刘基才决定出山。到了应天,刘基陈述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爱备至。
颜真卿坚持节操成仙道
叛贼被平定之后,颜真卿家把颜真卿迁葬上京,打开棺材一看,棺材朽烂了,但是他的躯体还是原来那样,肌肉像活人,手脚很柔软,胡须头发青黑,拳握着,手指甲透过手背。远近的人都感到惊奇。走在半路上,感到棺木越来越轻。后来到了下葬的地方,打开一看,是一口空棺而已。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他是北宋时期的的科学家,文武双全,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生物、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曾被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晚年着《梦溪笔谈》。他还出使辽国,对维护国土完整 ,做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张良传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张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争议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拾履授书的故事了。领悟这个故事,就可以解开他一生的种种令人费解之谜。
历史故事:人人尊敬的司马光
当司马光还在乡下时,曾以教书为业。师生在一起时,饭菜都很简单,并且从不饮酒。司马光在讲授时,特别强调孝、悌、忠、信的道理,而且娓娓道来,不知疲倦,学生们都很感动。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被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比干是商朝的大臣,纣王时辅佐国政,开始时纣王还听他的话,颇有政绩,后来受妲己的迷惑,沉缅于酒色,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相继劝谏,纣王皆不接受,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装疯罢官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待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
陶侃是东晋的名臣,他曾担任侍中、太尉、大将军等握有政务及军事权力的高官。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始终勤于职守、廉洁自律,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变,故极为后人所推崇。
范雎原是魏国大夫须贾的家臣,出使齐国,因事被诬,受凌辱逃出,化名张禄,才能被秦昭王的使臣赏识,推荐给秦王。
既然以推运来看刘基出山的心路历程如此详实精准,那么这位从小读书便能“一目七行”﹙这是古人描述他可以同时“七行俱下”的事实,可不是拿成语随便形容他“一目十行”这样﹚,还能在他看完后完全了解文意、背诵、做评论的天才(要知道那可是文言文啊!),到底后来是真的给胡惟庸君臣这样轻易的毒死了?还是这只是一场“神人”跳脱尘俗的障眼法—“假死”呢?……
分析完伯温星盘上的两大对相﹙补充︰星曜对相并不尽然是凶相,尽管对相所带来的冲突矛盾、相互牵制是一定有的,但在某些时刻,星曜对相反而会提供给当事人一种互补性的思考与选择上的平衡﹚,勾勒出他的生命主线历程后,……接下来想知道刘伯温何以会是“刘伯温”吗?何以这一位在改朝换代的历史上并非鲜见的谋臣身影,一位在《明史》中只占了小小篇幅的他竟能够预言百代兴衰?这种神奇不可思议的“宿命通”功能究竟是先天或后天的呢?我想在刘基的星盘中寻觅蛛丝马迹,妄想窥看“神人”星图的另一面镜影。
黄历15日是每个月月圆的日子,大明国师刘基也在这样的日子里诞生。因为每逢黄历15日初晚七点左右,就刚好是凸月期的月相要进入满月期月相的时刻,以推运刘基晚年的人生大事来校正星盘后,笔者认为刘基应该是在当天黄昏前,申、酉时辰交替附近出生的;既然刘基濒临此区间不远处出生,感觉上就会同时具有这两个月相的相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