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
霍光,字子孟,汉武帝元光年间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
人生如梦,梦里身是客的凡人莫不依循着命运,无能抵抗的走着他自身生生世世的恩怨路,而在这之上能跳脱肉眼凡胎,在千百年前就综观出未来宿命与将来天机的预言者,还是得经过历史江河严苛的选筛,才能让后世明白跟体会到这当初留下的预言究竟价值何在?而刘伯温就是这历史长河中一个永恒的神奇名称,一个与世推移之后更显光亮与价值的人物!这是因为太多的历史事件已经证明,他为后世留下了既珍贵又正确的许多预言。
刘基走了,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预言知未来的“神机妙算”的大明军师,从此就将黄土一抔的永远覆埋于青田县的夏山之上了?……这对谁来说能够接受?……大明的江山是他为之擘画的,在战争的年代中,无数乱世的民怨是他代为抚恤的,各种典章制度是他殚精竭智创设的,……他不但是当初那位在改朝换代中引渡了乱世、安邦治国的栋梁,也是卑微的小老百姓们祈求仁政的靠山跟希望,他明明是一位精于“卜筮之道”,事事项项皆料事如神的“神人”……为何就会这样毫无反抗能力的不明不白的死了呢?这样的死对在民众心目中早
洪武元年的十一月冬天,刘基奉召还京了。当然朱元璋要对他示好,说是想起刘基劳苦功高,要他进一步兼弘文馆学士,并追赠其祖、父皆受封为永嘉郡公,甚至还想进一步加他的爵禄,但刚回京体会过伴君如伴虎的刘基是说什么也不敢接受。
在刘基的首次身退之前,朱元璋即位大统时曾经大封过功臣,按刘基在过去所立下的“不可思议”的功绩(他对明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难分轩轾),刘伯温理当入公或官拜丞相才是;……但是最初封公的六人当中却没有他(封功的都是为朱元璋厮杀疆场的“哥们”,全都是些武将),甚至文职的丞相也由李善长(此人为明太祖的同乡好友,也是朱营自始至终名义上的智囊幕僚长)担任,也就是说,真正第一线有实质权力的大位他都没有沾上!甚至于,他的俸禄到后来也是伯爵类中最低的(建朝刚开始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李善长的年奉有4000石,而可怜的刘基就算当了伯爵还是既无权又无钱,一年只能拿少少的240石,相差高达十几倍!
在朱元璋自居为吴王,引兵扫荡各处的残余割据势力时,有一次因为讨伐福建的朱营将领用兵失当,以致对战时全军覆没,这样的噩耗跟损失惹的朱元璋气极攻心,坐立难安;恰好在此时朱营又接到在浙江海宁地区有人聚众反叛,一时之间讨伐也难以绥靖的凶讯,让他更加怒不可遏,觉得万事不顺,一腔怒火就要祭出铁腕来扫平东南……。
有一次,在炮火密集的激战中,不知是否未卜先知,刘基赶在帅舟被击沉的前一刻突然要求朱元璋速换座舰,无比惊险的保住主公一命;更在战况相持多日的关键时刻,刘基再一次神奇的先一步移师军力到湖泊四周出口布置,好对陈军瓮中捉鳖;而原本想偷偷率军突围的陈友谅,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反应还是慢了人家一步,全军入了湖口的陷阱后硬是无法走脱,最后在进退失据的慌乱中,主帅惨遭流矢射死!这原本跟朱营相持多年都气势如虹、实力坚强的陈友谅这样一战死后,余军全数大溃!
清朝人张之洞总督湖广时,常有士人呈献诗文。等到那人来拜访时,双方寒暄过后,张之洞就让人拿出那诗文来,在座间从容打开来读,从头到尾,一字不漏。读到好的地方,一一奖许;稍觉文中有称颂的意思,便致谦词。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品德非常赞赏,就将平生的学识都传授给他。后来,诸葛亮能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要原因是他博学多才,但更重要的还是诸葛亮的人品让人敬重。
才刚贿赂完核心大臣接受了伪装的“招安”,遂其所愿、志得意满的方国珍在摆脱了刘基眼中钉后,便趁此大好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隔年他联合了各地农民军,海陆两处起义又叛,而且声势愈来愈大。浙江行省眼见情况演变到不可收拾,在无奈跟侥幸的心理下,又想要对一直看押在绍兴的刘基再度起用,重施他们元人对伯温总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故技,朝廷此时宣布对伯温起用复职,恢复了他的自由之身,而心灰意冷的刘基好不容易能离开绍兴,看透世情的他并没有照元朝希望的再度走马上任当“救火队”去,而是认清事实的带着家眷避乱越城,乡居耕读,暂时遁隐去了。
时光之轮匆匆的向前滚动,转眼间这完全凭借实力与才华的考场,已经成为刘基简单迈向远方的阶梯了;这难道不是春风得意,少年凌云吗?才刚一次乡试即欣然中举的新科举人,隔年又在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的会试中,获取了明经进士的殊荣,……这一年刘基方才二十三岁,他已然进入高台青云之上,朝向淑世理想迈步,希望能一展身手,迎向他鸿图大展的仕宦生涯了!
这是一个历史经典中丰富的记载,也是乱世中神秘的流传;所有关于元末明初之际,改朝换代中变动奇诡的经历;所有有关君臣文化、文学寓言、沙场智谋与神机妙算的呈现;这些深令后世着迷、津津谈论,民间艺人一再演译,甚至历经六百年而不衰的这场历史大戏,全都围绕着这位如谜般的传奇人物——明代开国军师刘伯温。
周武王驾崩以后,成王非常年少,周公于是替成王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就还政于成王,非常谨慎恭敬的侍奉成王,生怕犯什么错误。不过由于周公的权力很大,成王自己又刚刚掌握政权,这时又有人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就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但史可法为国殉难的事迹,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再度回味,却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疆土幅员辽阔,而活跃在塞北,势力日趋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也一直威胁着汉王朝;他们十分强悍,不时地入侵边疆,当时在位的汉武帝,就经常派兵镇压、反击他们。
西汉名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项外交创举,也是汉人第一次到达中亚各国,开辟了汉代直接与中亚交流的道路,史称“凿空”。后来中原也经由这条道路开拓了通往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
跋涉了大半日,来到省城,已近黄昏。官差向张师诚回报,来客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举人,已令张师诚大感意外,又听说他一路气定神闲、安然自若,就更觉好奇了。他让年轻人吃过简单晚饭,便亲自到办公处和他见面,几句寒暄过后,他抽出一大叠文卷,交代林则徐漏夜为他针对一个繁杂的案件拟一份上呈皇帝的奏折,并且要誊写清楚,五更时必须全部办妥。
耶律楚材契丹族人。出生时,他的父亲耶律履已六十高龄,当时的金朝国政日益衰败,耶律履感慨的对旁人说:“吾六十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便引用《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的典故,为其子命名。耶律楚材两岁丧父,后由其母杨氏扶养、教育成人。因精通汉族文化使他能博览群书,又能诗善文,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及释道等学说无一不精。
以整顿烟毒之害而享有赫赫威名的清朝学者林则徐,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际遇,可视为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其中曲折,至今看来,仍有可供后辈深思玩味之处。
六三禁烟节即将到来,这个特别的日子,使人不由得想起反毒先驱林则徐。
在纸张出现以前,人类曾使用石头、树叶、树皮、兽皮、兽骨、纺织品等书写,有的来源有限,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不易存放,均非理想的材料。为因应时代的需要,造纸术于焉产生,为文明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而这大多归功于古代著名的造纸技术专家-蔡伦。
丁宝桢清朝名臣,在山东、四川任官二十年内,曾三次被革职留任,但他仍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敢做敢当,坚持正义,为民造福。
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期间,出了两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位是陈希亮,一位是包拯。包拯享有“青天”的美誉,百姓崇拜他已几乎到了“神化”的程度;而学者把陈希亮与包拯齐名,足见陈希亮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
【风云人物】大公无私的鲍叔牙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人,他和管仲是知己之交。管仲之所以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一番历史的霸业,幕后的功臣就是鲍叔牙。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开创了我国史学直笔的先河,后人为表彰他的贡献,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不偏的人,称为“董狐之笔”。
西汉文帝时,张释之负责掌管全国司法,他以执法不偏、直言敢谏著称。他担任公车令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有一天,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与兄弟梁王刘揖同车入朝,途经宫殿门口,直驰而过。张释之策马追上,阻止其入宫,并以“不下公门,不敬”予以奏劾。太后闻讯后,派人携带诏书,予以特赦,才得以放行。因张释之能秉公执法,故文帝对他信任有加,一再予以提拔,后来升到廷尉一职,负责掌管全国的司法。
话说当年正值皇上寿辰,各国使节及文武百官纷纷向皇帝祝寿进贡。其中有一个国家不怀好意,祝寿的贺礼是三根三尺多长的大蜡,宽大约一酒瓶,蜡上镶刻了各式各样的龙凤图腾。嘉庆帝龙心大喜,众大臣直夸蜡是上乘的贡品;
纪晓岚能文能武,无论写诗、抑或对句,更是才思敏捷,寓意深远;往往妙趣横生,更令人啧啧称奇。纪晓岚个性孤高耿直,处世却能圆融通达。每当讽谏皇上时,往往能令皇上心悦诚服。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号文达;生于清雍正二年,卒于清嘉庆十年(公元一七二四至一八零五);直隶崔尔庄人;是清朝乾隆嘉庆盛世最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评论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