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一个旅人,在西拉雅

西拉雅的修行之路、美感生活之路

作者:褚士莹
font print 人气: 2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曾经写《和海豹特种部队生活的31天》的美国作者杰西・伊茨勒(Jesse Itzler),后来写了一本《勇闯修道院15天》,记录他在灵感枯竭、生活一片忙乱的时候,到纽约州山区一座小型基督教修道院,跟着修士们一起工作、同居共食的生活和反思,里面提到他离开以后,曾经在飞机上,拿出笔和日记,翻到空白页,写下他喜欢修士的地方:

1. 修士们一次只做一件事。

2. 修士不赶时间。他们做事缓慢而谨慎。

3. 修士不投机取巧。他们完全做到了。

4. 修士做得少……但做得更多。

5. 修士们保持冷静。他们不会惊慌失措。

6. 修士很能够独处──他们喜欢独处。

7. 修士们学习各种各样的主题来促进成长。

8. 修士们花时间静坐。

9. 修士脸上有笑容。

10. 修士生活简单。

11. 修士不浪费时间。

12. 修士有稳定的团体和家庭。

13. 修士热爱生活。

在看到这张列表的时候,我的内心震了一下。“天啊!这不全都是我喜欢西拉雅的原因吗?”

我在西拉雅,有一群很棒的在地朋友,他们有的是农人,在浅山地区种咖啡、可可、莲花、梅子、芒果、青皮椪柑、龙眼……有人经营餐厅,也有的经营温泉旅社,还有人专门做生态导览,有人开计程车,有修行人,有做陶的,碾米的,有公务员,有老师,社区营造工作者,有船夫,还有布袋戏团的主人,当然也有什么都没做,就是专心生活的人。

但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我这些长久安住在西拉雅的朋友们,就像杰西・伊茨勒笔下的修士,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赶时间,他们做事缓慢而谨慎,不同的季节,专心采花制茶,桂花、龙眼花、咸丰草花、咖啡花,那么小的花,却只能在山林间一次摘一朵。一朵,再一朵。虽然采花不难,却也没有捷径,更没有机器能够辅助 。

就像修士一样,西拉雅的人们表面上做得少,但其实做得很多。因为一朵一朵那么微不足道的小花,经过连续一个星期的采集,经过细心的清理、筛检、炒晒之后,却足够全年享用;家家户户腌制的酱笋,做成果酱的树葡萄,也是一年做一次,就可以全家吃上一整年。

西拉雅的人们不投机取巧,所以在大自然采花,也会留下足够的花,让蜜蜂采蜜,让果树结实,而采蜜时,也会留下足够的蜂蜜,让蜜蜂足以过冬,明年还会再来筑巢。

西拉雅的人们总是保持冷静,不会惊慌失措,比如春天来了,农人发现赖以为生的龙眼、荔枝、梅树没有开花,意味着这一整年不会有收成,自然也没有收入,并没有因此手忙脚乱,怨天尤人,只是笑笑地说:“去年丰收的树,今年需要好好休养生息,就像产妇一样,是应该的,没有什么!”

西拉雅的人们不但很能够独处,甚至喜欢独处。所以我认识的每一个西拉雅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秘密基地,可以看日出,看夕阳,看城市的灯火,看星星,看萤火虫,泡野泉,除非至亲好友,否则不会知道。

西拉雅的人们学习各种各样的主题来自我成长,我知道每个礼拜固定的时间,在部落学堂都有专门给西拉雅族人学习族语的课程,而族人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学得很慢,却持之以恒。

另外有一群在地的咖啡农朋友们,也会每个月定期聚会,彼此用刚烘焙好的豆子一字排开,浩浩荡荡进行专业的杯测,交换意见。

西拉雅的山林里虽然没有诚品、没有文青,却有自己的“环境生态影展”,每次我去开冷僻的“咖啡园里的哲学课”,也惊异于能吸引那么多在地老中青三代的小农来参加。

《一个旅人,在西拉雅》内页。(大田出版公司提供)

西拉雅的人们喜欢花时间静坐。

我记得在微雨的春天,跟着大锄花间咖啡农场的主人到咖啡园进行修剪枝叶的工作,农事进行到一个段落,休息的时候,没有人插科打诨,没有人拿出手机,却安安静静地坐在咖啡园中错落的大石头上静坐,让微风跟云雾般的细雨,还有整座山的动植物,将我们包围。

西拉雅的人们脸上有笑容。

不只自己喜欢笑,也会千方百计地逗来自远方的客人笑。笑的不是只有嘴,还有眼睛,是整个人从内到外的笑,有感染力的那种笑,不是因为有什么可笑的事,而是真正的快乐。

我看到一群老农夫放下手边的工作,微笑着看春天的大锦蛇,缠绕在大树上努力蜕皮的样子,站在一旁小声交换着意见,怕惊扰了正在努力的蛇,用脸上的微笑为长大的蛇加油。

西拉雅人们的生活像修士一样简单。

去假日小农市集摆摊的时候,会穿着平日沾满泥土的连身工作服,开车到城里,临下车的时候,才换上特别准备的白衬衫跟干净的皮鞋。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绝非小器,很多我的西拉雅朋友们时常出国,到当地最好的餐厅,体验最好的服务,或从网路上订购国外同业最顶级、最高价的产品。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自己才能做出好东西;知道什么是顶级的服务,自己才能给出好服务。

西拉雅的人们不浪费时间。

在西拉雅,人们会把时间用来照顾农地,观察自然,研究植物或昆虫图鉴,不间断地修整自家的门面,动手整理道路两旁的杂木,优化产品,移植作物,腌渍果实,试种新品种,改变包装,开发新口味。

“啊!拿我们关子岭的温泉泥来做咸鸭蛋,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咦!那也拿温泉泥来做土窑鸡戏班子试试看好了,说不定很好吃喔!”

“对了,温泉泥说不定还可以拿来做成面膜!”

新想法无穷无尽,似乎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刻,老实说徒劳无功的时候也很多,但是他们并不忙,也不觉得没有成果就是浪费时间,他们只是把时间拿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已。

西拉雅的人们,还有稳定的团体和家庭。

我很钦佩五隆园以布袋戏团作为班底,不对外演出的时候,就在西拉雅的最高峰经营民宿,种咖啡,制作网购的手工甜点,在这块土地上自耕自食。戏班子就像一家人般一起生活,因为可以靠着土地养活自己,所以不需要降格以求,用低价去承接不够规格的布袋戏演出邀约,也因此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这很大部分是西拉雅的功劳,共同完成单独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的事。

最重要的是,西拉雅的人们热爱生活。

在西拉雅生活,不像大城市那样,每个人都是笼子里奔跑不停的仓鼠,人们倾听大自然时序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要拿起锄头,也知道什么时候休养生息。

“你不要把我们的店写进书里,”我记得白河早餐店的老板这么说:“因为我明年想要退休了,万一有人看了书来这里却发现店已经关门了,那不是会很失望吗?”

我知道老板退休了以后,哪里都不会去,还是住在同样的房子里,在房子后面的山林,种他喜欢的五叶松。但是比起赚钱,他更加珍视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之前几年,他也关闭了隔壁的杂货店。

原来这些让我如此喜欢的西拉雅的人们,过着的是外人眼中如修士般的生活。

或许因为如此,每次进入西拉雅,无论时间长短,都有让我身心洗涤的感受,犹如一场静心的旅途。西拉雅的美,不需要来自伊东豊雄的世界级建筑,也没有草间弥生的圆点大南瓜,而是从山林、从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充满美感的生活方式。在我眼中,这正是台湾从过去跨越到未来,真正动人的素颜。◇

——节录自《一个旅人,在西拉雅》(作者序)/ 大田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故事并不是很有意思,如果之前晚上说这些,你们一定会觉得无聊,但我还是要大概跟你们提一下。我小时候,年纪比你们现在还小得多的时候,我住在俄罗斯,那里有一位呼风唤雨的君主,我们叫他沙皇。这个沙皇就跟现在的德国人一样喜欢打仗,他有一个计划,于是派出密使……”
  • 美感教育的第一步是张开眼睛。张开眼睛又有何难?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睁眼瞎子。这不是骂人,而是说明我们的器官本身是没有意识的,虽然生长在我们的身上,有充分的功能,当其用,则需要心灵的贯注。张开眼睛可以看到万物,是否能看到,则要视“心”有没有要我们看到。
  • 黑瓦白墙,屋后竹林,门前小河,走过小桥,是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这是我常梦回却再也找不到的浦东高桥奶奶家。
  • 平凡主妇里沙子,被选为法庭的国民参审员。这次的案件,是一位年龄和里沙子相近的年轻妈妈“蓄意”将女儿溺毙的虐童案。
  • 清朝的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复兴时代。为什么说是词的复兴时代呢?因为从宋朝以后经过了元和明两朝,而元朝兴盛的是曲(如散曲),是杂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朝兴盛的是传奇,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之类。元明两代流行的是散曲、杂剧和传奇。
  • 赵子龙怀着幼主绝尘而去,那是野史传奇的世界里一个传奇的画面。
  • 没有真实情境,孩子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热情不会来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捧出来的。
  • 她们穿越古都台南今昔,印照心灵在远方的疗愈原点。
  • 高永龄跑了一阵子,才敢回过头来看看飞机失事的现场,整架飞机都已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他看着那个有如炼狱般的火焰,实在不敢相信他在短短的一百天之中经历了两次飞机失事的惨剧,而他竟然都能活着出来。他就觉得这是他母亲平时烧香拜佛起了作用,上苍才会特别的眷顾他。
  • 台湾的生活美感是什么?作者在西拉雅旅行,寻找到想要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