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快速扩张,城市繁荣,春秋战国城市的轮廓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城市发展史:春秋战国(二)
辅佐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对强国富民和城镇的选址建设作了许多阐述。春秋时代管仲的建城观念打破了以四方形为城池的传统定规,开创了中国城市形态的多样化。到底管仲对建城的看法有何特殊之处呢?
为何春秋时代形成中国第二波的造城高潮?
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汉书·五行志第七》)
古代先王管理策略:孔子论语·八佾第三
人能够远色、欲,为情不过,修身养德,敬天知命,守人道,保持人的本性善念,就是一个好人。但是人类社会善恶同在,人很容易被欲望诱惑走向邪路,所以圣人制定礼、乐以教化万民。礼、乐只是形式,归正人心才是关键。
道化生万物,万物都具有道的特性,如果人溶于道中,他就是归真的。道也规定了做人的标准,人就应该遵守道规定的做人标准。君王治理国家就应该教化万民修身,顺行天道,国家才能太平。
孔子讲为政的原则就是讲德,教化人民修身养德、保持人的善良本性,并且以《礼》作为行为标准,社会就能够治理好,老百姓知道羞耻,不会做不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天下人向往的。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史记》乐书第二)
看中华古代爱情故事(中)范蠡与西施
范蠡与西施,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却因时代动乱而走到一起,他们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
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了。
中华侠士——溅君子之血,任天下之勇!
墨子说:“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它们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回答是:不能。所谓的贵重良宝,必须兴天下之利。而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利,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今天在一个国家施行义政,人民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大治,社稷必然安定。所谓的贵重良宝,必须有利于民众,而义可以使民众得到利益,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历史故事:晋惠公背信弃义遭报被擒
春秋战国时期,晋惠公夷吾,在秦军的护送下,回国继承了君位。在此之前,他曾向秦穆公保证:如果秦国支持他回国即位,他即位后,就把晋国的河西土地,奉送给秦国,作为回报。然而,他返国即位后,背信弃义,秦国一寸土地也没得到。
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守丧三年而后散游诸侯。子夏居西河开馆授学,遂为魏文侯师。子夏丧其子,哭而失明,曾子吊之。依礼,朋友丧明而哭之。
子禽曾问子贡,孔夫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得的。子贡回答,文王武王之大道,散在民间,贤者抓其大要,不贤者只抓住了末节,夫子处处皆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子贡,名端木赐,是孔子利口巧辞的弟子之一,曾多次出使诸侯。孔子赏识他,曾把他比作贵重的祭器。而子贡知孔子却来之不易。
孔子善于因人施教。古时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孝子要住草庐,睡草垫,枕土块,衣丧服,食粗食。宰予是孔子利口善辩的弟子之一。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善于施政者之一。卫国的蒲邑壮士多而难治。子路为蒲邑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子路,恭谨谦敬,可以制服勇士;宽大清正,可以亲附民众;自身恭正,百姓安静,即可报效上司。
人皆以为,得高官、发大财,飞黄腾达谓之通,反之为穷。而孔子对穷通却有异乎寻常的理解。
孝有层次深浅之分。一般所认为的孝顺父母,只是孝浅层次的含义。 孔子所认为的全孝,才是其深层次的含义,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一般都认为,能上山擒虎、入水捉蛟、战场不避枪林弹雨、行侠仗义者是真正的勇士,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
教师节也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平民教育”的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自幼父母就去世了,家境不好,平日要帮忙家务,还得替人家放牧牛、羊等工作,十五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他十分好学,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因此,而奠定了他深厚的学问基础。
神厨庖丁
庖丁为战国时代的厨师,历史上并无记载,只出现在《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解剖牛的技术。庖丁解牛的动作干净俐落就像商汤时代的舞蹈,而解牛的声音节奏分明就像唐尧时代的音乐。可见庖丁解牛的技术已达“神乎其技”的境界。
子路穿得整整齐齐,气气派派,来拜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么神气十足,是为了什么?长江刚从岷山流出时,它的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
孔子与捕蝉者
那人驼背弓腰,用竹竿来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从来不会失手。孔子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问道:“先生技术如此娴熟,有什么道理吗?”
荀况(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他在一篇文章中,论述了不忍而好斗的危害。
孔鲤,字伯鱼。有一次,孔子对伯鱼说:“鲤呵!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疲倦的,大概就是学习吧!有的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提,可是终于成就了有益于社会的大业,名声播扬四方,并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
历史故事:大恶不除,祸国害民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代理国相的职务后,第七天,就诛杀了祸乱国家的大夫少正卯。并在宫门外面执行刑罚,而且停尸三天示众,以警示其党羽恶徒。